2019年7月22日星期一
風癩「抓狂」 呷醋止痕傷胃灼食道【明報專訊】2019-7-22
【明報專訊】風癩(或稱風疹)驟起驟退,皮膚突然泛起一團團紅腫,愈抓愈癢,愈癢愈抓,令人「抓狂」。網上出現不少偏方,有指以醋外敷患處,可達止痕之效,亦有人提倡內服蒜醋,能快速消疹。
風癩亦有慢性,石敏棋表示,血虛風燥型的患者病程較長,風團容易反覆發作,每當氣候轉變、午後及夜間,病情便會惡化。她表示,部分患者同時有手足心發熱、煩躁、倦怠等徵狀。臨牀經驗所見,每逢轉季,為風癩患者發作的高峰期,料與環境溫度及濕度變化有關。
《本草求真》記載醋入肝經,散瘀解毒。中醫亦指出,醋對皮疹雖有一定收斂作用,但外塗或會刺激皮膚出現過敏反應,內服則刺激腸胃,甚至有灼傷食道的風險。
歎冷氣吃生冷食物誘發 驟起驟退
炎熱天,大家都躲在冷氣間避暑,又多吃生冷食物,卻未知以上習慣或會誘發風癩。註冊中醫石敏棋表示,風癩即為風疹、癮疹,發病時皮膚出現風團,泛紅或蒼白色,驟起驟退,「來得快、退得快」。她指出,有別濕疹,風癩的風團發無定處,游走性高,消退後一般不會留有疤痕。
風癩有不同類型之分,病因亦有所不同。註冊中醫何慧潔表示,風癩可分為3種證型,當中風寒束表及風熱犯表均屬急性風癩:
- 風寒束表:風團偏淡色,患者多為常吹冷氣或進食生冷食物,致風邪進入身體,氣血不能正常運作,繼而發為風團
- 風熱犯表:風團顏色偏紅,痕癢較劇烈,發作時皮膚會感到灼熱,患者多為進食發物,如牛肉、羊肉、海鮮等,引致皮膚過敏,誘發風癩
蒜醋久放招菌 外敷易過敏
儘管風癩快來快去,不留疤痕,但發作時痕癢非常,不少患者尋找偏方,希望立即消痕消腫。網上流傳以醋治風癩,把水混合蘋果醋,外敷患處;亦有人建議自製蒜醋每天外塗內服,聲稱能止痕消疹。到底醋是否治風癩的良藥?
石敏棋表示,醋能活血散瘀,解毒療瘡,且可消腫,古書《本草求真》曾記載「酸主斂,故書多載散瘀解毒,下氣消食。」她指出,醋味酸,主入肝經,具收斂固澀之效,因此治療皮疹上,有一定的收斂作用。她補充,醋同時能抗感染,抑制細菌,「不排除醋能夠為風癩患者止痕,因為醋本身有消炎作用」。
但對於風癩患者應否內服醋,石敏棋有所保留。她指出,醋的酸鹼值(pH)與胃酸相近,胃酸過多或胃腸道潰瘍患者若內服醋,或會刺激胃腸道黏膜,引致胃部不適。她引述2002年《香港醫學雜誌》一個案指出,一名女性為了溶解卡在喉嚨的蟹殼,服用了一湯匙白醋,其後口咽發炎,食道出現腐蝕傷害;證實飲用醋會灼傷食道。
參考連結:
2019年7月4日星期四
2018年8月21日星期二
2018年8月16日星期四
中醫教生熟薏米水去水腫 脾胃差忌用生薏米 (經濟日報 TOPICK 16/8/2018)
中醫教生熟薏米水去水腫 脾胃差忌用生薏米
每逢夏天,不少人會煲薏米水飲。其實薏米有分生薏米和熟薏米,兩者的用法及保健功效有不同,更甚是並非人人都適合食用薏米,關注健康的人士尤須注意。
生薏米和熟薏米是同一種東西,只不過生薏米未經炮製,熟薏米經過炮製(炒熟)而成。從外表看,炒過後的熟薏米像爆谷般爆開,生薏米卻沒有被爆開,所以熟薏米比生薏米的體積大一點。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生薏米和熟薏米的味道相差不大,不過由於一個未經炮製,一個經過炮製,兩者的性質有明顯分別。
生薏米:性甘,淡,微寒,入脾、腎、肺經;生用性質偏寒,偏於利水滲濕、袪風濕,清熱排膿。
熟薏米:性甘,淡,平,入脾、腎、肺經;炒用性質平和,偏於健脾止瀉。
基本上,兩者皆有以下功效:
利水滲濕:水濕停滯,尤其脾虛濕盛者,用治水腫,小便不利,濕腳氣,濕熱淋証。
袪風濕:止痹痛,利關節,解拘攣,用於風濕熱痹,筋脈拘攣。
清熱排膿:瘡癰之膿,多由濕熱壅滯所致。
健脾止瀉:略有補益脾胃之功,炒用可健脾止瀉,多用治脾虛濕滯之泄瀉。
她表示,在中醫角度,袪濕方法可細分為燥濕、滲濕、化濕等,而炒熟後薏米的燥濕功效較強,脾胃最怕濕,熟薏米的健脾止瀉功效較生薏米好。
生、熟薏米一起煲
坊間有指生、熟薏米可以同煲,這是有事實根據。石醫師表示,生熟薏米一齊煲既可取利水滲濕,袪風濕,清熱排膿,健脾止瀉的作用,又不怕過於寒涼削弱體質,更多人適合飲用。
不過生薏米本身有清熱作用,過量或長期進食,會令到身體寒涼。尤其是脾胃差的人要慎用生薏米,至於有便秘人士,多吃熟薏米會令便秘情況惡化。
夏天飲薏米水注意事項
1. 進飲量:
夏季天氣炎熱,且暑天多夾濕邪,很多人乘涼飲冷,多出現脾胃不適,腹脹腹瀉,薏米水可利水滲濕,袪風濕,清熱排膿,健脾止瀉。但不建議薏米水當開水飲,始終性質偏涼且利小便,長期飲用可令體質偏寒。
夏季天氣炎熱,且暑天多夾濕邪,很多人乘涼飲冷,多出現脾胃不適,腹脹腹瀉,薏米水可利水滲濕,袪風濕,清熱排膿,健脾止瀉。但不建議薏米水當開水飲,始終性質偏涼且利小便,長期飲用可令體質偏寒。
2. 慎用人士:
尿頻、虛寒體弱、大便燥結患者不宜飲用。薏米性質滑利,可使子宮緊張度增加,振幅增大,有收縮子宮作用,故孕婦慎用。小朋友可食薏米,但用量是成人用量的一半,成人服用量為每次10至15克。
尿頻、虛寒體弱、大便燥結患者不宜飲用。薏米性質滑利,可使子宮緊張度增加,振幅增大,有收縮子宮作用,故孕婦慎用。小朋友可食薏米,但用量是成人用量的一半,成人服用量為每次10至15克。
3. 食材選配:
薏米配伍時可以不選配同樣利尿的食物,如瓜類(西瓜,冬瓜等),綠豆,赤小豆,冬瓜仁等。有尿頻的人士,如經常食用薏米或其他利尿食材,尿頻問題會加劇,他們要多加注意。
薏米配伍時可以不選配同樣利尿的食物,如瓜類(西瓜,冬瓜等),綠豆,赤小豆,冬瓜仁等。有尿頻的人士,如經常食用薏米或其他利尿食材,尿頻問題會加劇,他們要多加注意。
參考連結:中醫教生熟薏米水去水腫 脾胃差忌用生薏米
2018年7月22日星期日
2018年6月24日星期日
2018年6月1日星期五
常飲奶茶咖啡 易痰上頸 ( 晴報 - 06/02/2018 )
時值流感高峰期容易患上感冒,出現痰多咳嗽的症狀。有中醫表示,痰有分不同類別,需對症用藥治療才能加快復元;而除了上呼吸道疾病如傷風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等會帶來痰症外,飲食辛辣甜酸濃味,以及火鍋、燒烤、甜品甚至喝咖啡奶茶,原來一樣會加劇痰多情況。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指,痰分為風、熱、燥、寒、濕,而痰上頸是指喉嚨中有痰液阻礙發聲、伴痰鳴音或聲綫不穩走音,還會刺激氣管,引起咳嗽並增加局部分泌;這情況下既會產生更多痰液,亦令患者為咳出痰液而用力,對雙側聲帶造成很大撞擊力。
痰多時宜喝暖水
石續稱,患上傷風咳嗽或愛食用火鍋、咖啡或奶茶等都會令身體水份流失,當水份不足時,咽喉黏膜分泌會較黏稠或結成痰,因喉中有痰或分泌較多時,往往就是身體要補充水份的提示;而不少人每當感到喉中有分泌物時常清喉嚨,這種壞習慣是會損傷聲帶,正確的做法應多喝暖水,以補充身體水份並沖淡局部分泌物,聲綫自然有所改善。
參考連結: 常飲奶茶咖啡 易痰上頸
2018年4月23日星期一
2018年4月17日星期二
跟暗瘡講拜拜 食番茄減油脂分泌KO暗瘡 (經濟日報 TOPICK 17/4/2018)
4月份是DSE考試季節,應屆考生正忙於應戰中。青春期本來就是長暗瘡的高峰期,現在加上考試的壓力,考生臉上的暗瘡好容易大爆發。其實暗瘡又名青春痘,中醫又稱它為粉刺及痤瘡,可透過飲食調理及中藥潔臉方法得到改善。
石醫師表示,暗瘡又稱「肺風粉刺」及「痤瘡」,主要發生於臉部、背部及上胸部,以粉刺、丘疹為主要的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性疾患,主要發生於青少年時期,若病情較嚴重,可出現膿疱、結節、囊腫膿腫。
至於成年人,他們長暗瘡的原因有三方面,一是不良飲食習慣,二是精神壓力,三是經常捱夜致休息不足,不過成年人的暗瘡數量不會太多,最多可能得幾粒。隨年齡增長,皮膚的油份和水份減少,加上成年人相對懂得護膚,所以長暗瘡的情況不像青春期間那麼嚴重。
她表示,暗瘡的形成亦可由不良的飲食習慣引起,過量進食辛辣肥甘厚味、油膩煎炸、多糖多鹽、刺激性食物如濃茶、咖啡、奶茶、巧克力,使體內肺胃鬱熱,熱邪上蒸於顏臉部。如體內雄激素偏高,或對雄激素敏感,都會使皮脂腺肥大及油脂分泌過多,鬱積於毛囊引致炎症。
日常飲食及生活建議
要處理暗瘡的問題,當然是對症用藥。石醫師指出,暗瘡有不同的證型分類,每類的治則及用藥也不同,中醫會為患者進行辨證論治,對證用藥。舉例說,肺經風熱證型的治則是清肺散風,常用方藥為枇杷清肺飲。濕熱蘊結的治則是清熱化濕,常用方藥為枇杷清肺飲+黃連解毒湯。
「就算同一類型的患者,但情況也有分別,用藥有加減,例如膿腫脹痛較嚴重,可加蒲公英、紫花地丁、虎杖等藥,皮膚較油膩者,可加五味子、山楂、茵陳、虎杖等藥。」
她指出,不當飲食習慣會令病情加劇,患者忌肥膩濃味甜味辛辣食物,宜飲食清淡。對付暗瘡問題,可吃改善血液循環的食物如生麥芽、山楂、西芹、黑木耳;想增強皮膚抵抗力,可吃冬菇、百合、生苡仁等。
能夠減少油脂分泌的食物包括:各種新鮮水果蔬菜、白蘿蔔、紅蘿蔔、番茄、綠茶、青瓜等。有助抗感染的食物有冬瓜、絲瓜、綠豆、赤小豆、苦瓜等,患者可按人需要多吃對自己有幫助的食物。
參考連結: 跟暗瘡講拜拜 食番茄減油脂分泌KO暗瘡
2018年3月1日星期四
濕重4大典型症狀 中醫推介陳皮茯苓瘦肉湯健脾袪濕 (經濟日報 - Topick 1/3/2018)
近日天氣潮濕有霧,相對濕度為80至100%,人體容易濕氣重。濕重體質會帶來一些症狀,令人感到不適,故此袪濕要及時。究竟濕重有何症狀?有甚麼食療有助袪濕?日常飲食要注意甚麼?現請由中醫師講解一下濕重的症狀及袪濕的方法。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中醫角度,天氣潮濕會加重人體的濕氣,這是外濕引起內濕。外濕是天氣,內濕是脾胃功能障礙,天氣的外濕會影響脾胃。
她指,濕重與脾臟有密切關係,脾最怕有濕聚,濕重人士的胃口通常欠佳,中醫稱為「納呆」,患者經常覺得飽飽滯滯、脘腹脹滿,是脾虛濕重的典型症狀。
由於外濕引起內濕,除了出現脾胃濕重症狀,還會帶來頭重重、容易疲倦、精神欠佳等外濕症狀,甚至會引發風寒濕感冒。她說:
天氣乍暖還寒,容易發生風寒濕感冒(西醫稱為腸胃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重、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其實都是風寒濕性症狀。
濕重患者亦會腹瀉、嘔吐等;大便黏稠不爽,像未能完成排便。
如經常吃沙律、過多瓜果、魚生、雪糕等,濕屬於陰邪,進食寒涼食物後加重脾濕。她提醒:
日常飲食以清淡並煮熟的食物為主,凡生冷食物都是濕性,奶製品如牛奶、乳酪都要避免。
總言之,想預防濕重,應盡量減少進食生冷及甜膩等惹痰濕的食物。
生薏米和熟薏米
石醫師表示,最簡單的袪濕方法是煲薏米水飲,可添加茯苓、眉豆、赤小豆以增強袪濕功效。薏米分生薏米和熟薏米(又稱炒薏米),生薏米具清熱、袪濕、利尿功效較強、消瘡排濃等功效,熟薏米性平微溫,健脾、止瀉功效佳,反而利尿功效一般。
她提醒大家,如需清熱、袪濕、健脾,生薏米和熟薏米可同時用,不過生薏米具清熱功效,過量或長期進食令到身體寒涼,故脾胃差的人要慎用生薏米。至於便秘人士,多吃熟薏米會令便秘情況惡化。
袪濕食療好介紹
1. 陳皮茯苓袪濕湯
材料:陳皮6克,茯苓20克,白扁豆20克,生苡仁20克,瘦肉300克,生薑3片。
功效:健脾醒胃,利水袪濕
2. 三花薏米袪濕湯
材料:木棉花20克,雞蛋花12克,槐花12克,陳皮10克,扁豆30克,生薏仁30克,瘦肉300克,生姜3片。
功效:清熱袪濕,潤腸通便
3. 冬瓜仁薏米袪濕湯
材料:冬瓜仁60克,生薏米60克,炒薏米60克,陳皮10克,茯苓15克,瘦肉300克,生薑3片。
功效:利水袪濕,通利二便
以上食療的做法:各種配料洗淨,瘦肉洗淨,切成小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加8碗水,水滾轉慢火煲一至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參考連結: 濕重4大典型症狀 中醫推介陳皮茯苓瘦肉湯健脾袪濕
2018年2月2日星期五
寒冬流感來襲痰多咳嗽 中醫:火鍋咖啡奶茶會加劇痰多 (經濟日報 TOPick 2/2/2018)
流感高峰期,容易患上感冒,出現痰多咳嗽的症狀。中醫認為,痰有分不同類別,需對症用藥治痰,才能加快復元,痰症清晒。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指出,痰上頸就是喉嚨中有痰液阻礙發聲、伴痰鳴音或聲線不穩走音,而且還刺激氣管,引起咳嗽並增加局部分泌。一方面會產生更多痰液,另一方面患者為了咳出痰液,咳嗽時會很用力,對雙側聲帶造成很大的撞擊力。
她指出,有很多因素會增加喉中痰液,常見的包括:
1. 上呼吸道疾病,如傷風感冒、咳嗽、過敏性鼻炎等伴隨的症狀。
2. 飲食辛辣甜酸濃味,如火鍋、燒烤、甜品、咖啡奶茶。
上述的因素大部分都令身體水分流失,當水分不足時,咽喉黏膜分泌會較黏稠,或結成痰,因此喉中有痰或分泌較多時,往往就是身體要補充水分的提示。
痰分5大類
石醫師表示,中醫治療多咽喉不適等症狀,重點是辦證論治,分別出寒熱虛實,按照不同病因,作出相應的理法方藥。臨床上痰的類別一般分為5種:
- 風痰
症狀:咽喉痕癢、痰多清稀、色白或黃,多見於風邪犯肺、感冒傷風、外感風寒咳嗽者
治則:宣肺化痰、袪風散寒
食療:可用杏仁、蘇子、紫菀、款冬花等
- 熱痰
症狀:咳嗽痰黃黏稠難咯,多見於邪熱內盛,津液虧少者
法則:清熱化痰
食療:浙貝母、瓜蔞皮、竹茹、海蛤殼等
- 燥痰
症狀:乾咳痰少,痰稠難咯或痰中帶血,咽喉乾燥、口乾,多見肺陰不足,虛火上炎者
法則:清肺養陰,潤燥化痰
食療:可用川貝、麥冬、枇杷葉、人參葉等
- 寒痰
症狀:咳嗽痰白清稀,可伴泡沫,形寒怕冷,多見脾胃虛寒,痰飲內停者
治則:溫中袪寒化痰
食療:可用法半夏、白芥子、白前、餓不食草等
- 濕痰
症狀:咳嗽痰多,色白質稀易咯,胸悶噁心,多見脾虛痰濕內盛者
治則:燥熱化痰,健脾和胃,理氣止咳
食療:可用陳皮、白朮、莢菔子、厚朴等
她又指出,很多人每當感到喉中有分泌物時常清喉嚨,這種壞習慣亦會損傷聲帶,正確的做法應多喝暖水,以補充身體水分並沖淡局部分泌物,聲線自然有所改善。
參考連結:
2017年12月6日星期三
死囚留下的祖傳治癌秘方 中醫:錯用中藥加劇腫瘤擴散 (經濟日報 TOPick 4/12/2017)
每年死於癌症的人佔全港總死亡數字的3成,癌症是香港疾病的頭號殺手。網上流傳一張聲稱是由內地死囚留下的「中國祖傳治癌症秘方」,主治胃癌、肝癌和腸癌等多種癌症,稱藥方能清涼解毒,排出臟腑之熱毒及污染毒氣,服用治癒者不計其數。TOPick訪問了2位中醫師,拆解此藥方是否真的可令腫瘤消失?
在fb流傳的治癌秘方,稱是「由大陸一犯人正在執行死刑前三日供出來的,他怕死後失傳,不分男女老幼都可服用」。
該藥方稱主治胃癌、肝癌、子宮癌、腸癌、血癌、乳癌等症;由於是排出熱氣和污染毒氣,服藥後常有濃血排出,稱是良好反應,消除後即癒。
究竟這個治癌秘方是否真的有效呢?TOPick記者找來註冊中醫師宋直昇和石敏棋逐一拆解。
宋指,上述的治癌症秘方或會對胃癌及肝癌病患者有幫助,但實際情況需要考慮病人的年齡、體質及性別等。
他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及金線蓮雖有抗癌作用,但較寒涼,只有燥熱、陰虛火旺及大便不暢通的病人可能適合服用。由於中醫治療疾病同時需顧及脈象和舌苔等細節,故他不建議病人自行配藥服用,宜與註冊中醫師商討。他說:
相關配方確實可達到清涼解毒的功效,但若只是不斷清熱,或會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導致腫瘤擴散得更快。
石敏棋強調,中醫的角度不會有一條能醫百病的秘方,批評相關說法「根本不會是合資格中醫師會說的話」,違反中醫最基本的「辨症論治」原則。
石解釋,中醫師必須分辨疾病的種類,分清陰性或陽性等類別後,再為病人度身訂做醫治的方法,而非在未曾面診便得出藥方。她說:
相關配方用藥側重於「攻邪」、即散結消腫,擊退腫瘤等,但在「扶正」、即提升人體正氣和體制的用藥成分較少,胡亂服用或會造成反效果。
在fb流傳的治癌秘方,稱是「由大陸一犯人正在執行死刑前三日供出來的,他怕死後失傳,不分男女老幼都可服用」。
該藥方稱主治胃癌、肝癌、子宮癌、腸癌、血癌、乳癌等症;由於是排出熱氣和污染毒氣,服藥後常有濃血排出,稱是良好反應,消除後即癒。
究竟這個治癌秘方是否真的有效呢?TOPick記者找來註冊中醫師宋直昇和石敏棋逐一拆解。
● 藥方
藥方:半枝蓮(二兩)、白花蛇舌草(二兩)、金線蓮(二錢)、白朮(一錢)、大黃(一錢半)、黃柏(一錢)、川朴(五錢)、大卜皮(一錢)、淮七(一錢)、北茵陳(五錢)、酸棗仁(五錢)、檳榔(二錢)、風杞(一錢)。
宋直昇指,配方中含有常用的抗癌藥,包括用於醫治胃癌的半枝蓮及白花蛇舌草,醫治肝癌的金線蓮。另含清熱解毒的大黃及黃柏等。酸棗仁和北茵陳則有安神清肝的作用。
● 服藥後常有濃血排出,這是良好反應,消除後即癒
宋直昇指,末期胃癌或大腸癌患者肌肉或內臟出現腐爛,若能透過大便排除體外屬好事,但機會相當微。
石敏棋則指,秘方所使用的藥材有行氣、活血、散瘀、清熱解毒的作用,故不排除會出現排血的情況,但是否屬良好反應則存疑,畢竟醫治癌症需經全面考慮。
● 主治:胃癌、肝癌、子宮癌、腸癌、血癌、乳癌等症
宋直昇和石敏棋都強調沒有一條秘方可以同時醫治各種癌症,只可用作參考,不宜胡亂自行服用。宋指,上述的治癌症秘方或會對胃癌及肝癌病患者有幫助,但實際情況需要考慮病人的年齡、體質及性別等。
他指,半枝蓮、白花蛇舌草及金線蓮雖有抗癌作用,但較寒涼,只有燥熱、陰虛火旺及大便不暢通的病人可能適合服用。由於中醫治療疾病同時需顧及脈象和舌苔等細節,故他不建議病人自行配藥服用,宜與註冊中醫師商討。他說:
相關配方確實可達到清涼解毒的功效,但若只是不斷清熱,或會削弱病人的抵抗力,導致腫瘤擴散得更快。
石敏棋強調,中醫的角度不會有一條能醫百病的秘方,批評相關說法「根本不會是合資格中醫師會說的話」,違反中醫最基本的「辨症論治」原則。
石解釋,中醫師必須分辨疾病的種類,分清陰性或陽性等類別後,再為病人度身訂做醫治的方法,而非在未曾面診便得出藥方。她說:
相關配方用藥側重於「攻邪」、即散結消腫,擊退腫瘤等,但在「扶正」、即提升人體正氣和體制的用藥成分較少,胡亂服用或會造成反效果。
參考連結:
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
肚皮畫龜 拮走痛症 腹針醫頸痛 治癒率達八成 (【明報專訊】6/11/2017)
【明報專訊】早前中文大學與博愛醫院合作研究,利用「腹 針」治療頸痛,療效明顯。腹針是以肚臍為核心,將附近穴位 連成一個龜形圖案,稱為神龜圖,治療頸、肩、手、腳痛症。
由於腹針毋須觸及傷痛位置,適合怕痛病人。都市人都是低頭 族,人人受頸肩痛困擾,腹針如何緩解痛楚?除了頸痛,腹針 可否治療其他疾病?
很多城市人也有頸痛,記者亦不例外,右肩頸疼痛近3個月,肌 肉繃緊,今次親身測試腹針效果。經註冊中醫石敏棋診斷後, 目標是以腹針紓緩右邊肩頸疼痛。在上腹刺入第一針時,明顯 感到痠痛。石敏棋解釋,記者偏瘦,腹部脂肪少,所以入針感 覺較強烈;之後落針於脂肪較多的下腹,痠痛感明顯較輕,接 近無痛。
由於腹針毋須觸及傷痛位置,適合怕痛病人。都市人都是低頭 族,人人受頸肩痛困擾,腹針如何緩解痛楚?除了頸痛,腹針 可否治療其他疾病?
很多城市人也有頸痛,記者亦不例外,右肩頸疼痛近3個月,肌 肉繃緊,今次親身測試腹針效果。經註冊中醫石敏棋診斷後, 目標是以腹針紓緩右邊肩頸疼痛。在上腹刺入第一針時,明顯 感到痠痛。石敏棋解釋,記者偏瘦,腹部脂肪少,所以入針感 覺較強烈;之後落針於脂肪較多的下腹,痠痛感明顯較輕,接 近無痛。
記者實測:痛楚感覺比針灸輕
記者覺得,腹針痛楚感明顯較傳統針灸輕。留針約20分鐘,其 間中醫要求記者轉動頸部,感到肌肉明顯鬆弛了,痛楚亦感大 減。石敏棋補充,並非所有病人接受完腹針都即時見效,長者 或體弱的病人,可能要較長時間才感到效果。
腹針的痛感較傳統針灸輕,石敏棋解釋,是由於腹部落針的穴 位附近沒有大的神經線和血管分佈,對痛楚的反應比較遲鈍。 此外,傳統針灸是用針刺激穴位,產生出痠、麻、脹及痛的感 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但腹針原理與傳統針灸不同,同樣有 治療作用,但不存在這些痠、麻、脹及痛的感覺,大大降低痛 感。腹針另一好處是治療位置遠離患處,針完後不會影響患處 活動。
記者接受腹針後,肩頸沒有腫脹痠痛的感覺,亦可如常 活動;不過,腹部整天出現痠脹感覺,至翌日才消失。石建議 腹針後2小時內腹部不宜濕水。
腹針對肩頸痛有幫助,可以為病人提供另一治療選擇。石敏棋 解釋,有些病人本身怕痛,抗拒在患處針灸,腹針不用在患處 落針,可減輕患者的緊張及抗拒感,對病人來說會較易接受。 「有名37歲男士,抱小孩後突然感到腰部明顯疼痛,出現閃腰 (急性腰肌扭挫傷),彎腰幅度也受影響,痛楚延及下肢。病 人腰痛程度非常強烈,檢查時已表現緊張,亦痛得不能伏在治 療牀上,根本不願在患處落針,轉用腹針作治療,病人較為受 落,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某些部位如手指關節,落針的痛楚較強烈,針灸後也會影響活動能力。雖然腹針令腹 部有痠軟疼痛感覺,但不會影響患處郁動,加上腹部活動的幅度較細,痠軟感覺很快消失。有名43歲會計師,因經常用電腦,出現肩頸痛外,更患上「扳機指」(拇指掌 指關節損傷),連接拇指掌骨與拇指骨的關節疼痛,雖然附近有穴位可作針灸治療, 但一般會非常痛楚,落針後不能屈伸;最後用腹針治療,落針後輕輕捻轉腹針,1至2 分鐘後,病人已覺肩頸肌肉鬆弛,拇指伸直時,痛楚也減輕了。
孕婦、腹腔腫瘤、肝脾腫患者不宜
基本上,大部分人可接受腹針;但孕婦、腹腔有腫瘤、肝脾腫大等腹部器質性疾病人 士不宜。石敏棋建議,處理一般痛症,應以8至10次為一療程,初期密集式地進行,首 3次最好每日針,之後可以隔日針,視乎病情進度而決定。腹針療效可維持一段時間, 以輕微頸痛為例,治癒率接近八成。但之後若不改善姿勢,持續做低頭族,或因頸椎 退化等結構性問題引起的痛症,則有可能復發。
腹針好處多,豈非可以放棄傳統針灸?石敏棋強調「腹針是治療的另一個選擇。有些 案例,可以腹針配合傳統針灸」,例如治療「拗柴」扭傷足踝的傷者,可同時在患處 附近落針。腹針與傳統針灸各有長處,按不同疾患應用。
![]() |
腹針圖 (圖片來源: 明報) |
參考連結:
2017年8月18日星期五
夜尿多=腎虧?中醫教7招K.O.夜尿頻繁 (經濟日報 TOPick 17/8/2017)
夜尿多=腎虧?中醫教7招K.O.夜尿頻繁 (經濟日報 TOPick 17/8/2017)
夜尿是一個相當令人困擾的問題,患者每晚上床後需要頻頻起床上洗手間。有患者表示,睡前已經去了洗手間,但上床後不久會感到「尿急」,起身去小便後返上床,一陣子又開始「尿急」,如此一晚「尿急」多次,睡眠質素大受影響。
4. 常按湧泉穴
很多人聽過夜尿多便是「腎虧」,其實夜尿的發生確實跟腎臟這個臟腑有關。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解釋,從中醫學角度,腎主水,司二便,與腎臟及膀胱有關,即與人體的生殖生長發育有密切關係,故稱腎為先天之本。而夜尿可為腎不納氣,氣虛不固的表現。
簡單來說,夜尿是腎氣虛、腎陽虛的表現,所以夜尿患者可能同時有以下症狀:
- 氣虛:腰膝酸軟、無精神、全身乏力、抵抗力差
- 陽虛:小便不順、怕冷、臉色蒼白、比氣虛更累
臨床上,夜尿問題可以發生在任何年紀的人士身上,其中以小兒、年長人士、更年期女性、情緒緊張人士、孕婦等較常見。一般而言,夜尿1次很多人都有,如2至3次算是嚴重,需要注意。
如何改善夜尿?
石醫師提醒尿頻患者,可透過以下方法改善夜尿。
1. 注意飲食、水分及鹽分攝取
例如減少攝取濃茶、咖啡、奶茶、濃味食物如即食麵、薯片、滷水、燒烤、火鍋。
2. 注意腰以下半身的保暖
晚間宜穿着長褲入睡,盡量不開冷氣,都有助避免寒氣入侵下半身,固護腎氣腎陽。
3. 熱水浸泡雙腳
用粗鹽生薑肉桂皮加熱水浸泡雙腳,有助引氣歸元,補火助陽,亦有保健強身、預防疾病、安神消腫等作用。足浴泡腳的方法:以攝氏40至60度的水泡腳浸至膝部15分鐘。
湧泉穴在足底部,卷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此穴為足少陰經的井穴及起始穴,為腎之精氣起始的位置。中醫認為腎藏精且精血同源,透過刺激腎經穴位,起到滋腎陰及補養血的作用。
5. 多吃補腎食物
如核桃、大棗、黑豆、黑芝麻、熟地、何首烏、桑寄生、栗子、海蝦等都是補腎。
6. 清熱利濕濕熱人士容易有夜尿,濕熱者體形肥瘦均見,膚色偏黃,性格急躁易怒,大便燥結或黏滯等。
如有濕熱要清熱利濕,最簡單是減少進食生冷和甜膩等惹痰濕的食物。日常飲食以清淡並煮熟的食物為主,因為凡生冷食物都是濕性,奶製品如牛奶、乳酪也是濕性的,少吃為佳。
7. 理氣活血
氣滯影響人體氣機阻塞,令膀胱氣化失司,多表現為小便不暢。氣滯者症狀:頭髮乾燥、面容憔悴、月經失調等,氣滯則日久必導致血瘀。
處理氣滯血瘀的原則是「理氣活血」,飲食要點是避免睡前飲茶、咖啡、酒精、肥甘厚味及生冷食品。
參考連結:
2017年7月18日星期二
涼茶不可亂飲 小朋友飲夏枯草愈飲愈傷身 (經濟日報 TOPick 17/7/2017)
涼茶不可亂飲 小朋友飲夏枯草愈飲愈傷身 (經濟日報 TOPick 17/7/2017)
薏米健脾袪濕湯(3至4人分量)
香港人飲涼茶普遍,捱夜、口渴甚至吃火鍋食燒烤,也會飲涼茶。夏枯草、羅漢果、火麻仁經常能喝到,但原來在中醫角度,涼茶並非人人適合,要配合體質才能清熱下火,否則身體會愈飲愈糟。
澄明堂註冊中醫師石敏棋則提醒,涼茶性質較寒涼,飲用前最好向醫師諮詢。
石醫師直言,飲涼茶須考慮本身體質,而人的體質又會隨年紀、身體狀態、飲食、生活習慣等改變而有不同。
羅漢果 入肺經
石敏棋解釋,長者及小孩不可胡亂飲用涼茶,因小孩的腸胃未完全發展成熟,或許會較敏感。以常飲用的夏枯草、羅漢果及火麻仁為例,三者中以夏枯草性質最寒涼。
石敏棋補充,長者飲用羅漢果,需查看是否有大腸燥熱徵狀,即便秘,或是大便較乾硬,如果屬腸燥的話,便可飲用。
夏枯草 寒涼之物
至於夏枯草,適合肝火上升或肝陽上亢的人;不過建議女生少飲為妙。
湯水代替
不少人以為夏天飲涼茶能清熱,石敏棋並不認同,她反而建議烹調適合大人小孩飲用的湯水。
材料:
做法:各種配料洗淨,瘦肉洗淨,切成小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加8碗水,水滾轉慢火煲1至2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生薏米 | 40克 |
陳皮 | 10克 |
茯苓 | 20克 |
白扁豆 | 20克 |
生甘草 | 10克 |
瘦肉 | 300克 |
生薑 | 3片 |
參考連結:
2017年7月4日星期二
痘痘色斑拜拜 4種中藥潔面法助減脂褪斑 (經濟日報 TOPick 3/7/2017)
痘痘色斑拜拜 4種中藥潔面法助減脂褪斑
夏日炎炎,油脂分泌旺盛,暗瘡滿面。如果忍耐不住,用手擠走膿頭,最終只會留下滿面暗瘡印。
要徹底消滅暗瘡,非喝涼茶或吃龜苓膏就可清解熱毒。針對高溫潮濕的季節,註冊中醫師石敏棋教大家中藥潔面法,不同藥材可達到解毒、消腫、減少油脂和褪斑的功效,但皮膚敏感者要小心使用。
中藥潔面法
不同用處所需藥材:
- 清熱解毒︰槐花、蒲公英、菟絲子、大青葉、金銀花等
- 消腫散結︰馬齒莧、陳皮、昆布、浙貝母等
- 減少油脂︰蘆薈、地榆、虎杖、山楂、荷葉等
- 減斑褪色︰杏仁、僵蠶、天冬、冬瓜仁、白蘞、白醋等
用法:
每種中藥10-15克,加水煮10-15分鐘後,取汁待涼。
基本清潔面部後,用中藥汁再洗面,早晚各一次,避開眼、鼻、口部。
基本清潔面部後,用中藥汁再洗面,早晚各一次,避開眼、鼻、口部。
石敏棋表示,暗瘡於中醫來說又稱肺風粉刺及痤瘡,天熱算是暗瘡高發期,因出汗較多,致面部、背部及胸口長暗瘡機會大。
她解釋各人體質有異,瘡的病因並非一定是熱毒內盛,非喝涼茶或吃龜苓膏就可清解熱毒。她提醒應飲食清淡,忌肥膩濃味甜味辛辣食物;同時於高溫潮濕的季節,暫時停止劇烈運動,以免增加皮脂腺分泌,加劇炎症性痤瘡,並可按情況以中藥洗臉紓緩。
參考連結:
2017年7月3日星期一
未來9日雨不停 中醫:吹風扇會加劇濕疹 (經濟日報 TOPick 3/7/2017)
未來9日雨不停 中醫:吹風扇會加劇濕疹
本港持續降雨,未來9日又是天天雨。有註冊中醫指,潮濕令脾胃內濕加重,近日濕疹敏感患者求診趨增,提醒市民吹風扇及冷氣都忌直吹身體,否則可致濕疹病情加劇。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直言,近日因鼻敏感、皮膚敏感及濕疹求診的病人趨增,且病情較頑固、反覆,「正在服用中藥者仍會時好時壞。」她解釋:
濕疹與濕邪有很大關係,天氣潮濕即為「外濕」,會令脾胃內濕加重,更易誘發濕疹;而本身氣虛、體質較差的敏感患者,如吹冷氣太多,會誘發敏感徵狀。
參考連結:
袪濕健脾湯水:
1. 土茯苓牛蒡牛大力袪濕健脾湯 (3-4人分量)
材料︰新鮮土茯苓、新鮮牛蒡及新鮮牛大力各1-1.5斤、陳皮一片
做法︰將新鮮土茯苓、新鮮牛蒡及新鮮牛大力去皮,
全部材料煲1.5小時即可,夏天可每周飲用2次。
功效︰袪濕、健脾
|
2. 三花薏米袪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木棉花20克、雞蛋花12克、槐花12克、陳皮10克、
扁豆30克、生薏仁30克、瘦肉300克及生姜3片
做法︰各種配料洗淨,瘦肉洗淨及切成小塊,
並將所有材料以8碗水煲,水滾轉慢火煲1-2小時,
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清熱袪濕、潤腸通便
|
3. 薏米健脾袪濕湯 (3-4人分量)
材料︰生薏米40克、陳皮10克、茯苓20克、
白扁豆20克、生甘草10克、瘦肉300克及生姜3片
做法︰各種配料洗淨,瘦肉洗淨及切成小塊,
並將所有材料以8碗水煲,水滾轉慢火煲1-2小時,
加鹽調味即可。
功效︰健脾去濕、利水消腫
|
2017年3月5日星期日
泡腳助入睡 按穴增功效 (晴報 2/3/2017)
天寒地凍,保暖不應忽略下半身,尤其是腳部。皆因腳的自身保暖功能較差,加上離心臟最遠,為下肢末梢的供血量較少,足浴泡腳可促進血液循環,按足三里及湧泉穴更有安神醒腦之效。
推動經絡氣血運行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現代醫學看,足浴泡腳可擴張腳部微細血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率。而中醫一向認為,足浴泡腳幫助刺激下肢穴位,推動經絡氣血運行,且引火下行、交通心腎、調和陰陽,有利睡眠。
想加強泡腳保健功效,按部分穴位更兼具安神醒腦之效。石醫師解釋,下肢是人體足六經經氣滙聚處︰肝、腎、脾經從足部走向胸腹部;胃、膽、膀胱經從頭部走向足部,因此想加強保健功效,泡腳後最好隨即按兩個位於腳部的穴位︰足三里及湧泉穴。此外,在熱水中適量加入粗鹽、生薑片等,更能增強泡腳的療效。
保健要穴:足三里 湧泉穴
足三里於小腿前外側的外膝眼下3吋,距脛骨前緣1吋,此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之一,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強身健體的功效。
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此穴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補臟腑之虧損、以滋營養的作用,可有助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扶正祛邪。另外,按此穴可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白細胞及血色素,並調節血糖量。
至於湧泉穴位於足底部,捲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此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及起始穴,為腎之精氣起始位置。腎臟與精血同源,透過刺激腎經穴位有滋腎陰及補養血的作用。按湧泉穴對人體養生、防病治病有重要作用,可安神、醒腦開竅、清熱降火、疏通經絡,調整各器官的陰陽平衡。
更多內容:
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天氣濕漉頭重胃口欠佳 中醫師拆解濕重症狀 (經濟日報 TOPick 23/2/2017)
天氣濕漉頭重胃口欠佳 中醫師拆解濕重症狀 (經濟日報 TOPick 23/2/2017)
近日天氣相當濕,究竟對我們的健康有何影響?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中醫角度,天氣潮濕會加重人體的濕氣,這是外濕引起內濕,外濕是天氣,內濕是脾胃功能障礙,換言之,天氣濕會影響脾胃。
濕重症狀逐個數
她解釋,濕重一定與脾有密切關係,脾最怕有濕聚,濕聚的症狀一定影響飲食,例如濕重人士的胃口通常欠佳,中醫稱為「納呆」,患者經常覺得飽飽滯滯、脘腹脹滿,是脾虛濕重的典型症狀。
其次是由於外濕引起內濕,除了有脾胃濕重症狀,還會出現頭重重、容易疲倦、精神欠佳等外濕症狀,甚至會引發風寒濕感冒,因為現正是冬季過度到春季的階段,乍暖還寒,所以風寒濕感冒(西醫稱為腸胃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重、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其實都是風寒濕性症狀。另外也會有腸胃症狀如腹瀉、嘔吐等;大便症狀如大便黏稠不爽,像未能完成排便。
她又指,因地理、天氣的影響,香港人一向偏濕重,加上不少香港人嗜吃生冷食物,如經常吃沙律、過多瓜果、魚生、雪糕等,濕屬於陰邪,故此進食寒涼食物後加重脾濕。
她提醒,盡量減少進食生冷和甜膩等惹痰濕的食物,日常飲食以清淡並煮熟的食物為主,因為凡生冷食物都是濕性,奶製品如牛奶、乳酪也是濕性的,所以要避免。
生薏米和熟薏米
石醫師表示,最簡單的去濕方法是煲薏米水飲,可加入茯苓、眉豆、赤小豆加強去濕功效,薏米分生薏米和熟薏米(又稱炒薏米),兩者有分別:
- 生薏米:清熱、去濕、利尿功效較強,亦能消瘡排濃。
- 熟薏米:性平微溫,健脾、止瀉功效佳,反而利尿功效一般。
她提醒大家,如果同時要清熱、去濕、健脾,生薏米和熟薏米可同時用,不過生薏米本身有清熱作用,過量或長期進食,會令到身體寒涼,故此脾胃差的人要慎用生薏米。至於有便秘人士,多吃熟薏米會令便秘情況惡化。
另外,一般人亦可以用栗米鬚煲水飲,幫助利尿去濕。
去濕食療:健脾去濕湯
材料:陳皮6克、茯苓20克、白扁豆20克、生苡仁20克、瘦肉300克、生薑3片。
製法:陳皮刮瓤,瘦肉洗淨,切成小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加8碗水,水滾轉慢火煲一至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參考連結: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