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星期一

​創傷性腦損傷後吞嚥障礙 (Traumatic Brain Injury Dysphagia)

創傷性腦損傷,是由外傷所引起的腦組織損害,嚴重者可造成永久殘障。然而,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害,可造成各種併發症,如認知障礙、運動功能障礙、生理及心理調節紊亂、外傷性癲癇症、語言及吞嚥障礙等。

本文主要討論腦外傷後所併發的吞嚥障礙症狀,而治療時亦需著重處理患者的意識障礙症狀,這可有助患者完成有效的吞嚥的動作。中醫認為,創傷性腦損傷所致的意識障礙屬「神昏」、「昏厥」等範圍之內,是臨床的危急重症之一。

治療方面,中醫針灸除了可針對腦外傷後所致的吞嚥障礙症狀,還可以醒腦開竅、行氣活血、疏通經絡、調整臟腑陰陽,使經脈暢通,氣血和調,陰陽平衡,有助提高患者的認知意識能力及改善體質。

一些現代研究發現,針灸對循環系統有良好的雙向調節作用,可促進人體新陳代謝,並增加大腦的血液供應,改善微循環和血管功能,藉此改善腦缺血所致的意識障礙。


選擇適當的吞嚥訓練
一般而言,誘發吞嚥反射的方法常用溫度刺激法(讓患者口中含著冰塊或冰水,以刺激口咽部,加強吞嚥反射敏感度)。

不過,這種方法不適用於嚴重認知意識障礙、面部及口部肌張力過強、不能張開口、無吞嚥反射、口水留在口中、依賴鼻胃管餵食患者,其配合度往往不如理想。

其實,吞嚥治療可按患者不同階段的症狀採取不同的訓練,才可提高治療的針對性。如口腔、臉部、舌頭、咽部的肌肉運動鍛鍊、口腔及咽部周圍按摩,同時運用針灸加強效果,以改善患者吞口水的動作,並繼而進行直接性吞嚥訓練,以誘發吞嚥反射及配合行為改變技巧,進而可經口進食。



2017年5月28日星期日

鼻咽癌放療後吞嚥障礙 (Nasopharyngeal Cancer After Radiotherapy Dysphagia)

鼻咽癌患者接受放射治療後,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吞嚥障礙及其他後遺症。由於放射治療對口腔咽部造成結構性及功能性破壞,而且亦對顳顎關節(TMJ)、唾液腺及周圍組織造成損傷,多引致口腔期及咽腔期的吞嚥障礙,症狀表現包括:

  • 口乾燥症(Xerostomia)
    • 唾液分泌減少,患者不能吃太乾的食物,只能吃流質食物
    • 味覺功能失常,吃東西沒有味道,食慾降低
    • 亦可引致口腔炎、口瘡、咽喉炎、蛀牙、影響睡眠等

  • 進食及舌嚥障礙
    • 咀嚼困難(Chewing Difficulty)
    • 吞嚥疼痛(Odynophagia)
    • 下顎周圍肌肉緊張僵硬,牙關緊閉(Trismus)
    • 舌頭萎縮(Tongue Atrophy),其活動度受限
    • 咽鼻逆流(Nasal Regurgitation)
    • 食物殘渣滯留於咽部(Pharyngeal Residue Retention)
    • 吞嚥反射延遲(Delayed Swallowing Relfex)
    • 上食道括約肌功能異常(Upper Esophageal Sphincter Dysfunction)
    • 聲帶癱瘓(Vocal cord palsy)

吞嚥障礙不但降低患者的生活質素,引致營養不良及體重減輕,而且一旦引致吸入性肺炎(Aspiration Pneumonia)可危及患者性命。

不過,暫時未有研究數據指出,鼻咽癌患者所接受放療的劑量及時間長短與吞嚥障礙的嚴重程度成正比例。因此,臨床上評估患者的吞嚥功能,主要參考吞嚥功能評估檢查結果,而放療劑量及時間則次之考慮。


中醫治療
患者經放療後,出現口腔感染、口咽乾燥、口瘡疼痛等口腔毒性(Orotoxicity)的症狀,屬中醫「口疳」、「口瘡」等範圍。

中醫認爲,本病屬上焦熱毒熾盛,痰濕蘊結,氣血凝聚,治療以益氣養陰,生津潤燥為主,並以活血化瘀,清熱解毒爲輔。局部針灸治療可於頭面頸部、口咽部取穴,這有助改善患者的咀嚼及吞嚥功能。



2017年5月26日星期五

腦中風後吞嚥障礙​ (Post-Stroke Dysphagia)

腦中風又稱腦卒中,為急性腦血管疾病,腦血管發生功能性障礙,而吞嚥障礙則是腦中風常見的併發症之一。

腦中風可分為出血性缺血性兩大類,其中以腦血栓形成(缺血性)最為多見,若血栓形成發生於椎底動脈或小腦後下動脈,多併發吞嚥障礙等後遺症。然而,腦中風經治療且穩定後,常見症狀包括:
  • 語言不清、牙關緊閉、口不能開、喉中痰多痰鳴
  • 舌強不能伸縮自如、臉部肌張力減退,口腔內常留有食物殘渣或分泌物並積在食道口,這會容易掉入氣管內而發生嗆咳,造成的吸入性肺炎

從中醫角度,中風分為「中經絡」(一般無神志不清而病輕者)和「中臟腑」(常有神志不清而病重者)兩大類,而中風後所併發的吞嚥障礙症狀可歸納於「中經絡」及中風後遺症來治療處理。

臨床上,腦中風病情穩定後,可配合針灸治療以針對中風恢復期和後遺症,並配合言語治療師的吞嚥障礙治療,一方面使患者可安全吞嚥進食,以免發生其他併發症;另一方面可提高患者的生活質素、心理質素及自信心,有助配合治療方案以預防再次中風。



2017年5月24日星期三

吞嚥的認識(Swallowing / Deglutition)

進食吞嚥,是人類從嬰兒時期開始與生俱來的本能動作。據統計,正常成人作吞嚥動作每天平均約500次,然而吞嚥動作涉的部位包括:唇部、舌頭、軟腭、口咽部、喉咽部、舌骨、食管等。


吞嚥動作三步曲
吞嚥是把口腔內的食團(Food Bolus)經咽和食管送入胃的過程,由一系列高度協調的反射活動組成。根據食團在吞嚥時所經過的解剖部位,將吞嚥動作分為三期:
  1. 口腔期指食團從口腔進入咽,此為隨意動作(Voluntary),這期又稱為隨意期
  2. 咽腔期:指食團從咽進入食管上端,這是食團刺激軟腭(soft palate)所引起的一系列快速反射動作,包括封閉咽與鼻腔的通道、封閉咽與氣管的通道、呼吸暫停、食管上括約肌舒張,使食團從咽進入食管
  3. 食管期:指食團從食管上端經賁門進入胃內,由食管蠕動(Peristalsis)來完成。蠕動指由平滑肌(Smooth Muscle)順序舒張和收縮而完成的一種向前推進的波形運動,它是消化道常見的運動形式 


吞嚥反射與腦神經的關係
吞嚥反射與完成吞嚥動作關係密切,它的基本中樞在延髓(Medulla Oblongata),其傳入神經則來自軟腭、咽後壁、會厭(Epiglottis)和食管,傳出神經在第V、IX、X、XII對腦神經中:
  • CN V:三叉神經(Trigeminal Nerve),支配咀嚼肌的收縮
  • CN IX:舌咽神經(Glossopharyngeal Nerve),支配腮腺的分泌,增加唾液有助吞嚥動作
  • CN X:迷走神經(Vagus Nerve),支配喉部肌肉和咽肌,控制發聲肌肉、軟腭和共振。當迷走神經受損害時,可出現吞咽困難及聲線問題
  • CN XII:舌下神經(Hypoglossal Nerve),支配舌部肌肉的運動,對吞咽和語言溝通十分重要

當吞嚥反射發生障礙時,不單只出現吞嚥困難,而且食物可誤入氣管,引致吸入性肺炎,嚴重甚至可危及性命。此外,因長期吞食攝入量減少,可造成營養不良,引起其他身體疾患。




2017年5月23日星期二

天才籃球員都有機會患上半月板損傷?!

看過《灌籃高手》(亦稱《男兒當入樽》Slam Dunk)都知道,那個紅頭小子—櫻木花道,經常自稱為「天才籃球員」,為籃球隊中的大前鋒,他擅長搶籃板球,以速度和彈跳力取勝。不過,進攻的跳投(Jump Shot)、上籃搶籃、急轉急停及轉身運球傳球均可使半月板損傷,「天才籃球員」當心受傷而不能上場!


何謂半月板損傷?
半月板,它有緩衝和穩定膝關節的作用。從解剖角度來看,半月板可隨膝關節向前向後運動或內外側移動,而臨床上內側半月板損傷多於外側半月板。

還記得骨傷科教授向我們講解半月板損傷時,靈活運用打籃球時球員跳高搶籃板球後,著地再轉身傳球這種動作(搶籃板球技術是由搶位、起跳、空中動作與落地四個環節組成),很容易引致半月板撕裂傷。其實,籃球員轉身跳起投籃(Jump Shot)及健兒擲鐵餅的旋轉運動都很容易傷及半月板的。

此外,當膝部微屈時,如突然過度內旋、伸膝或外旋伸膝,半月板來不及縮開而被擠壓,可引起內側或外側半月板撕裂。因此,半月板損傷大致分為撕裂性外力及研磨性外力。

半月板損傷的四大因素:
  • 膝部半屈
  • 膝部內收或外展
  • 膝部擠壓
  • 膝部旋轉

症狀表現:
  • 膝關節外傷史,受傷時往往伴「啪」清脆的關節響聲,腫脹明顯,患膝有撕裂感,走路跛行
  • 疼痛局限於膝關節內外側,明顯影響膝關節屈伸活動,檢查時膝關節內側或外側間隙有明顯壓痛
  • 慢性期膝關節屈伸有響聲,且伴有關節疼痛或交鎖症狀,後期腫脹不明顯,部分患者伴股四頭肌萎縮

相關檢查:
  • 回旋擠壓試驗
  • 研磨試驗
  • 膝關節重力屈伸試驗

針灸穴位:
  • 膝眼穴(內、外)—屈膝,在髕韌帶兩側凹陷處,在內側的稱內膝眼,在外側的稱外膝眼
  • 梁丘穴—大腿前面,屈膝,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2寸處。伸膝時,當股直肌與股外側肌之間凹陷中
  • 血海穴—大腿內側,髕底內側端上2寸,當股四頭肌內側頭隆起處
  • 曲泉穴—膝內側部,屈膝內側橫紋端,當股骨內上髁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處
  • 膝關穴—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上部,當陰陵泉後一寸凹陷處
  • 陽陵泉穴—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
陽陵泉穴


預後調攝:

  • 急性期用夾板固定膝部,以限制膝部活動,並禁止下床負重
  • 急性期之後,囑患者進行股四頭肌的收縮及放鬆鍛鍊,以防肌肉萎縮
  • 後期可配合練習膝關節的屈伸活動和步行鍛鍊
  • 半月板邊緣部血液供應較好,因此損傷在邊緣部分者,愈合較好。但是,若果損傷在半月板的中間部位,可出現遷延不愈,此類患者應考慮手術治療,以防繼發創傷性關節炎


2017年5月11日星期四

腰部痠痛用「O蟬」攪掂?不如認識一下腰部勞損吧!

很多香港人都有腰痠背痛的問題,按摩儀器賣到成行成市就知道這個都市病是十分常見,筆者並不否定按摩器的效用,不過想提提大家多一點認識腰部痠痛這個症狀可反映出什麼腰部疾患,筆者就分享一下腰部勞損吧!

簡單來說,腰部勞損就是腰部肌肉、筋膜、韌帶軟組織慢性損傷。患者腰骶部一側或兩側痠痛不舒,疼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經常反覆發作,休息後減輕,彎腰過度可使疼痛加劇,喜用雙手捶腰,以減輕疼痛,少數者有臀部及大腿後部脹痛。檢查脊柱外形一般正常,腿部前屈後伸活動正常。


腰部勞損的病因:
  • 長期腰部姿勢不良,維持某種不平衡的體位,如經常用同一側肩部負重物、從事腰部用力及彎腰活動等工作
  • 腰部急性外傷之後,未能及時有效治療,局部出血滲液,產生纖維性變或疤痕組織,壓迫或刺激神經,遷延成慢性腰痛
  • 脊柱退化、老年骨質疏鬆症、腰骶部骨骼的先天性結構異常,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骶椎隱裂等,使腰骶部兩側活動度不一致而引發腰痛


腰部勞損的症狀:
  • 疼痛多為隱痛,時輕時重,反覆發作,休息後減輕,彎腰過度可使疼痛加劇
  • 腰肌或筋膜勞損時,腰骶部有明顯壓痛點
  • 腰椎附近的韌帶勞損時,壓痛點多在腰椎棘突上或棘突間
  • 腰部勞損與寒濕并病者,陰雨天腰痛加重
  • 腰椎退化中老年人,往往腰痛持續不愈,晨起腰部活動欠靈活,稍作活動後可舒緩,X光檢查可見椎體邊緣有骨質增生
  • 老年骨質疏鬆症者,腰痛較重,行走乏力,寒冷時疼痛加重,且有或輕或重的圓背畸形


參考穴位:
  • 腎俞穴: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與肋弓緣下端相平
腎俞穴

  • 志室穴:腰部第二腰椎棘突下旁開三寸處,與肋弓緣下端相平
志室穴

  • 命門穴:腰部正中線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處,與肋弓緣下端相平
  • 大腸俞穴:腰部第四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約與髂嵴相平
大腸俞穴

  • 氣海俞穴:背部第三腰椎棘突下旁開1.5寸處
  • 腰陽關穴:腰部正中線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處,約與髂嵴相平
腰陽關穴

  • 委中穴:膝彎膕橫紋中點,當股二頭肌腱與半腱肌腱之間凹陷處
  • 昆侖穴: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昆侖穴


預後調攝:
  • 加強腰背肌鍛鍊,促進血液循環,增強腰部肌力,可配合八段錦、游泳運動、柔軟體操拉筋動作
  • 糾正習慣性姿勢不良,宜睡中硬度床褥

2017年5月8日星期一

[新手媽媽必讀] 餵哺母乳提防乳腺炎!

急性乳腺炎,中醫稱之為「乳癰」,是一種急性化膿性疾病,常發生於產後3至4周的哺乳期婦女,乳頭破損或乳汁鬱積者更易發生,尤以初產婦多見。

中醫認為,乳腺炎多由熱毒入侵乳房,使乳房局部紅腫熱痛及有結塊,伴有全身發熱,且容易蔓延至附近的乳腺。


不同時期發生乳腺炎可有不同病名:
  • 哺乳期發生(外吹乳癰
  • 懷孕期發生(內吹乳癰
  • 非哺乳期非懷孕期發生(不乳兒乳癰


乳腺炎的病因:
1. 乳汁鬱積
最常見的原因,乳腺阻塞成塊,鬱久化熱而成炎症
  • 初產婦乳頭較易損傷
  • 乳頭先天畸形、內陷,影響哺乳
  • 哺乳方法不當,乳汁多但少飲,斷乳不當等
  • 情緒抑鬱,肝鬱氣滯,失於疏泄;產後飲食不節,濕熱蘊結,使乳腺閉阻不暢,氣滯血瘀而成乳腺炎
2. 感受外邪
外感也是乳腺炎發生的重要原因
  • 產後婦出汗後受涼,感受風寒之邪
  • 嬰兒含乳而睡,口腔細菌入侵乳房,使乳腺鬱滯不通,化熱而成炎症


乳腺炎的三個階段:
1. 初起:
乳頭皸裂及有刺痛感,伴有乳汁鬱積不暢或結塊。乳房局部腫脹疼痛,全身症狀不明顯

2. 成膿:
患乳腫塊不消或逐漸增大,有明顯的壓痛,色紅灼熱。乳房腫塊中央漸變軟,按之有波動感,逐漸成膿,全身症狀明顯

3. 潰後:
當急性膿腫成熟時,可自行潰破排膿,或手術切開排膿,以便膿出暢順,局部消腫痛減,瘡口則漸愈合。若膿出不暢,可使炎症惡化蔓延。


中藥治療:
  • 熱鬱氣滯
    • 乳汁鬱積結塊,腫脹疼痛,伴惡寒發熱
    • 治療:疏肝清胃,通乳消腫
    • 參考中藥:瓜蔞、牛蒡子、天花粉、黃芩、梔子、陳皮等
  • 熱毒熾盛
    • 乳房腫痛,皮膚灼熱,腫塊變軟有應指感
    • 治療:清熱解毒,托里透膿
    • 參考中藥:生石膏、知母、金銀花、蒲公英、皂角刺、川芎等
  • 正虛毒留
    • 潰膿後乳房輕微腫痛,瘡口膿水不斷,愈合緩慢,伴全身乏力
    • 治療:益氣托毒
    • 參考中藥:黃芪、川芎、當歸、黨參、白朮、皂角刺、桔梗、白芷等


預防及調攝:
  • 避免乳汁鬱積,防止乳頭破損,保持乳房清潔
  • 懷孕5個月,經常用溫水清潔或酒精消毒乳頭
  • 產後婦保持情緒穩定,要按時定時哺乳,保持乳頭清潔,亦要避風寒
  • 不讓嬰兒含乳而睡,注意嬰兒口腔清潔
  • 每次哺乳應將乳汁吸空,如有積滯,可用熱敷或吸奶器以助排出乳汁
  • 若有乳頭擦傷皸裂,可用潤膚軟膏外塗
  • 斷乳時應先逐步減少哺乳時間及次數,再行繼乳。斷乳前可用生麥芽60g,生山楂60g,煎湯代茶


2017年5月5日星期五

[女生必讀] 任何CUP數的女生,都要提防乳腺增生病!

乳腺增生病,中醫稱為「乳癖」,是一種乳腺組織的良性增生性疾病。

症狀特點就是,單側或雙側乳房疼痛并出現腫塊,且與月經周期及情緒起伏有密切關係(女生們,妳懂的!)

然而,本病發病率佔乳房疾病的首位,好發於20-45歲,是臨床上最常見的乳房疾病。本病有一定癌變的危機,尤其是有乳癌家族史的患者,因此不容忽視!


乳腺增生病的症狀:
兩大症狀:

1. 乳房腫塊
  • 大小不等(一般在1-2cm左右,大者可超過3cm),形態不一,邊界不清,質地不硬,活動度好
  • 可出現於單側或雙側乳房,多在乳房的外上區
  • 分型:片塊型、結節型、混合型(結節、條索、片塊、砂粒樣)、瀰漫型(分布較廣泛)

2. 乳房疼痛
  • 乳房脹痛,也有刺痛或牽拉痛,疼痛常在月經前加劇,月經後疼痛減輕,或疼痛隨情緒波動而變化
  • 乳痛多以乳房腫塊處為甚,常涉及胸脅部及肩背部


相關檢查:
  • X 光檢查 (X Ray)
  • 超聲波檢查 (Ultra sound)
  • 紅外線熱圖象 (Infra red)
  • 針吸細胞學檢查 (Fine Needle Aspiration Cytology,FNAC)


中醫証型:
  • 肝鬱痰凝
    • 多見於年青女性,乳房腫塊隨情緒起伏而消長,伴有胸悶脅脹,失眠多夢,心煩口苦
    • 治療:疏肝解鬱,化痰散結
    • 參考中藥:柴胡、當歸、白芍、白朮、茯苓、瓜蔞、浙貝、法半夏、生牡蠣等

  • 沖任失調
    • 多見於中年女性,乳房腫塊月經前加重,月經後減緩,伴腰痠乏力,神疲倦怠,月經失調,量少色淡,或閉經
    • 治療:調攝沖任
    • 參考中藥:熟地、白芍、當歸、川芎、仙茅、淫羊藿、生牡蠣等


預防調攝:
  • 患者應保持情緒穩定,避免動怒憂鬱
  • 定期作乳房檢查,及早發現癌變疾病
  • 適當控制脂肪類食物攝入
  • 及早治療子宮及附件的慢性炎症,月經失調等婦科疾患


最後提提姊妹們,多了解自己的身體,適時安排體檢,未病先防,愛多一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