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3日星期四

天氣濕漉頭重胃口欠佳 中醫師拆解濕重症狀 (經濟日報 TOPick 23/2/2017)

天氣濕漉頭重胃口欠佳 中醫師拆解濕重症狀 (經濟日報 TOPick 23/2/2017)


近日天氣相當濕,究竟對我們的健康有何影響?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中醫角度,天氣潮濕會加重人體的濕氣,這是外濕引起內濕,外濕是天氣,內濕是脾胃功能障礙,換言之,天氣濕會影響脾胃。


濕重症狀逐個數

她解釋,濕重一定與脾有密切關係,脾最怕有濕聚,濕聚的症狀一定影響飲食,例如濕重人士的胃口通常欠佳,中醫稱為「納呆」,患者經常覺得飽飽滯滯、脘腹脹滿,是脾虛濕重的典型症狀。

其次是由於外濕引起內濕,除了有脾胃濕重症狀,還會出現頭重重、容易疲倦、精神欠佳等外濕症狀,甚至會引發風寒濕感冒,因為現正是冬季過度到春季的階段,乍暖還寒,所以風寒濕感冒(西醫稱為腸胃感冒),症狀包括:發熱、惡寒、頭重、食慾不振、周身骨痛,其實都是風寒濕性症狀。另外也會有腸胃症狀如腹瀉、嘔吐等;大便症狀如大便黏稠不爽,像未能完成排便。

她又指,因地理、天氣的影響,香港人一向偏濕重,加上不少香港人嗜吃生冷食物,如經常吃沙律、過多瓜果、魚生、雪糕等,濕屬於陰邪,故此進食寒涼食物後加重脾濕。

她提醒,盡量減少進食生冷和甜膩等惹痰濕的食物,日常飲食以清淡並煮熟的食物為主,因為凡生冷食物都是濕性,奶製品如牛奶、乳酪也是濕性的,所以要避免。


生薏米和熟薏米

石醫師表示,最簡單的去濕方法是煲薏米水飲,可加入茯苓、眉豆、赤小豆加強去濕功效,薏米分生薏米和熟薏米(又稱炒薏米),兩者有分別:
  • 生薏米:清熱、去濕、利尿功效較強,亦能消瘡排濃。
  • 熟薏米:性平微溫,健脾、止瀉功效佳,反而利尿功效一般。

她提醒大家,如果同時要清熱、去濕、健脾,生薏米和熟薏米可同時用,不過生薏米本身有清熱作用,過量或長期進食,會令到身體寒涼,故此脾胃差的人要慎用生薏米。至於有便秘人士,多吃熟薏米會令便秘情況惡化。

另外,一般人亦可以用栗米鬚煲水飲,幫助利尿去濕。

去濕食療:健脾去濕湯

材料:陳皮6克、茯苓20克、白扁豆20克、生苡仁20克、瘦肉300克、生薑3片。

製法:陳皮刮瓤,瘦肉洗淨,切成小塊。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加8碗水,水滾轉慢火煲一至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參考連結:


2017年2月7日星期二

加強泡腳保健功效 按「湧泉」穴安神兼醒腦 (經濟日報 TOPick 7/2/2017)

加強泡腳保健功效 按「湧泉」穴安神兼醒腦 (經濟日報 TOPick 7/2/2017)

天氣冷,晚上用熱水泡腳的確令下肢更溫暖。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中醫認為足浴泡腳幫助刺激下肢穴位,推動經絡氣血運行,且引火下行,交通心腎,調和陰陽,有利睡眠。而從現代醫學看,足浴泡腳可擴張腳部微細血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率。

她解釋,下肢是人體足六經經氣匯聚處:肝、腎、脾經從足部走向胸腹部;胃、膽、膀胱經從頭部走向足部,因此想加強保健功效,泡腳後最好隨即按以下兩個位於腳部的穴位:


足三里
足三里於小腿前外側的外膝眼下3寸,距脛骨前緣1寸,此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為強壯保健要穴之一,有補益脾胃、調和氣血、疏通經絡、強身健體的功效。

在內分泌系統方面,此穴有雙向良性調節作用,補臟腑之虧損、以滋營養的作用,可有助調節機體免疫力、增強抗病能力、扶正袪邪。另外,按此穴可改善心功能、調節心律、增加紅白細胞及血色素,並調節血糖量。


湧泉
湧泉位於足底部,捲足時足前部凹陷處。此穴為足少陰腎經的井穴及起始穴,為腎之精氣起始位置。腎臟與精血同源,透過刺激腎經穴位有滋腎陰及補養血的作用。按湧泉穴對人體養生、防病治病有重要作用,可安神、醒腦開竅、清熱降火、疏通經絡,調整各器官的陰陽平衡。


泡腳小貼士
1. 以攝氏40至60度的水泡腳,浸至膝部的高度。

2. 泡約10至15分鐘,期間可加入熱水以維持水溫。

3. 糖尿病患者、皮膚過敏或傷口感染者不宜泡足浴,以免刺激皮膚引致發炎。

4. 為預防感染皮膚病,不可共用足浴泡腳的水及器皿。


參考連結:

2017年2月3日星期五

臭腳水腫腳救星 泡腳加薰衣草助入睡 (經濟日報 TOPick 3/2/2017)

臭腳水腫腳救星 泡腳加薰衣草助入睡 (經濟日報 TOPick 3/2/2017)


天氣冷時,人很自然地多穿一點衣服。其實除了上半身要保暖外,也不要忽略下半身,尤其是腳部,而且任何時候都需注重腳部保暖,皆因腳的自身保暖功能較差,加上離心臟最遠,為下肢末梢的供血量較少,所以對腳部的保暖十分重要。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表示,從現代醫學看,足浴泡腳可擴張腳部微細血管,促進全身血液循環,提高新陳代謝率。而中醫一向認為,足浴泡腳幫助刺激下肢穴位,推動經絡氣血運行,且引火下行,交通心腎,調和陰陽,有利睡眠。

她指出,泡腳時,水溫宜在攝氏40至60度之間,水位大概高至膝部,泡約10至15分鐘,期間加入熱水以維持水溫。此外,在熱水中適量加入以下一些東西,能夠加強泡腳的療效。


泡腳5個好幫手
  • 蔥白:
    用3-5條蔥直接泡熱水外用。功效:發散風寒,通陽止痛,中醫有云,通則不痛,且陽氣通則筋脈通,而痛証多由風寒濕邪引起,閉阻經絡陽氣致痛,因此「通陽」便會達致「止痛」。

  • 花類:
    把少量乾花放入熱水中,然後泡腳。如玫瑰花、茉莉花等可去除腳臭;薰衣草發出的香味,紓緩神經緊張,有助入睡。

  • 粗鹽:
    加入一茶匙粗鹽在熱水中泡腳。功效:消炎殺菌、紓緩疲勞不適、減輕下肢水腫情況。

  • 五加皮:
    用量為15-20克,需煎煮15-20分鐘方可放入熱水中泡腳。功效:袪風濕,強筋骨,化濕消腫。

  • 生薑片:
    把5-8片生薑片直接泡熱水外用。功效:袪風散寒除濕,發汗解表。


泡腳注意事項


1. 糖尿病患者、皮膚過敏或傷口感染者不宜泡足浴,免得刺激皮膚引致發炎。


2. 注意個人衛生,不可共用足浴泡腳的水及器皿,以預防感染皮膚病。


參考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