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8月30日星期六

虛勞可以去到幾盡?

筆者臨床上遇到不少患者自覺經常疲倦,飲食睡眠質素下降,情緒煩躁,精神欠佳等症狀,但從現代醫學各種檢查結果指標上又沒有什麼大問題,亦非患上某些疾病,患者就是感覺遍身不自在才前往向筆者求診。從中醫角度,這可歸納於「虛勞」的範圍之內。

所謂「虛勞」及「五勞七傷」,就是臟腑虧虛,氣血陰陽不足,其主要表現於五臟(心、肝、脾、肺、腎),亦可參考《素問》:「久視傷血,久卧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是謂五勞所傷。」及「喜傷心,怒傷肝,憂思傷脾,悲傷肺,恐驚傷腎,乃七情內傷。」

虛勞發病原因很多,包括患者素體虧虛,因虛易病;煩勞過度,因損致虛;飲食所傷,氣血來源不足;大病久病,正氣不恢復;誤治失治,耗傷正氣等。,中醫認為,虛勞多累及脾腎兩臟:腎為先天之本,陰陽之根本,生命的本元;脾為後天之本,主運化水谷精微,為氣血生化之源。

另一方面,病程短者多傷及氣血;病程長者多傷及陰陽;血虛主要表現為血脈不充,失去滋養的症狀,如面色及唇舌色偏淡;陰虛主要表現為陰虛生內熱的症狀,如五心煩熱,顴紅,口咽乾燥;陽虛往往由氣虛進一步發展而成,故陽虛包括氣虛在內。

治療方面,當以補益為主,包括益氣、養血、滋陰、溫陽等治療法則。此外,由於本病涉及氣血陰陽及五臟的範圍較廣,因此本病的証型分類較多:

  • 氣虛(氣短少氣,精神疲倦)
    • 肺氣虛(面色偏白,聲音低沉,時寒時熱,自汗易感冒)
    • 心氣虛(心悸,勞累後加重,自汗)
    • 脾氣虛(面色萎黃,食少,餐後胃部不適,大便稀爛)
    • 腎氣虛(腰膝酸軟,尿頻量多)

  • 血虛(面色無光澤,唇甲色淡)
    • 心血虛(心悸健忘,失眠多夢)
    • 脾血虛(面色萎黃,食少疲倦,心悸氣短,健忘失眠)
    • 肝血虛(頭暈眼花,脅肋疼痛,肢體麻木,女子月經不調)

  • 陰虛(潮熱盜汗,面色潮紅)
    • 肺陰虛(乾咳痰少,口咽乾燥)
    • 心陰虛(心悸心煩,失眠)
    • 脾胃陰虛(口唇乾燥,不思飲食,大便乾結)
    • 肝陰虛(頭痛頭暈,急躁易怒,眼乾耳鳴)
    • 腎陰虛(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乾咽痛)

  • 陽虛(精神疲倦,手足怕冷)
    • 心陽虛(心悸自汗,胸悶心痛)
    • 脾陽虛(面色萎黃,食少,大便爛,腹痛腸鳴)
    • 腎陽虛(面色蒼白,腰酸背痛,尿頻泄瀉)

總括而言,虛勞是多種慢性衰弱性証候的總稱,亦可參考「慢性疲勞症候群」及「亞健康狀態」等範疇。其實,只要注意日常起居,飲食調節,適量運動,適當處理情緒壓力,遵從養生之道,那麼患上虛勞的機會則可大大減少了!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虛勞可以去到幾盡?

2014年8月23日星期六

中醫從內到外細說頭痛

坊間有云:「中醫治病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那麼,中醫是如何診斷及治療頭痛呢?

實,頭痛可單獨出現,或夾雜其他症狀如發熱惡寒、頭暈眼花、嘔吐耳鳴、精神不振等,亦可出現於多種急慢性疾病之中,或因頭部外傷所致頭痛。

可見,頭痛所涉及的範圍十分廣泛,筆者嘗試從中醫內科範圍以頭痛為主要症狀的方面簡單向讀者分享一些小知識吧!

中醫內科診斷頭痛著重分內外,分別為外感頭痛及內傷頭痛。此外,亦可從頭痛的長短及疼痛的性質以辨別虛實:
  • 發病較急,疼痛較劇者,多表現為抽掣痛、跳痛、灼痛、脹痛、重痛,痛無休止,多屬實証,治療以袪風散邪為主
  • 發病緩慢,疼痛較緩者,多表現為隱痛、空虛痛、昏痛,發作反覆,勞累後加甚,多屬虛証,治療以補虛為主,如養陰補腎,益氣補血,健脾化痰等

証型分類:
  • 外感頭痛以風邪為主,多為實証
    • 風寒(頭痛劇烈連項背)
    • 風熱(頭脹痛而裂)
    • 風濕(頭痛如包裹)

  • 內傷頭痛以肝、脾、腎為主,多為虛証
    • 肝陽上亢(脹痛跳痛,搏動痛,伴眩暈)
    • 腎精虧虛(隱痛反覆,空虛感)
    • 氣血兩虛(隱痛綿綿,昏痛而暈)
    • 痰濁中阻(頭墜脹痛)
    • 瘀血內停(頭痛劇烈,刺痛固定不移,日久不癒)

另一方面,經絡辨証也是中醫診斷頭痛時常用的方法,通常會參考頭痛的部位以辨別經絡循行路線,有助選擇不同的「引經藥」以發揮更高療效:
  • 太陽經在頭後枕連項部
    • 羌活,蔓荊子,川芎
  • 陽明經在前額部及眉棱
    • 葛根,白芷,知母
  • 少陽經在頭的兩側連耳部
    • 柴胡,黃芩,川芎
  • 厥陰經在巔頂部連眼部
    • 吳茱萸,藁本

至於偏頭痛,亦是臨床上常見的症狀,多為急劇發作,且疼痛非常,中醫認為這是由肝經風火所致,治以清熱平肝熄風,可選用菊花、天麻、川芎、白芷、鈎藤、全蝎、地龍等。

現代醫學認為,頭痛可出現於外感發熱性疾病、高血壓、顱內疾病、神經官能症、偏頭痛等。若果頭痛情況嚴重且持續時間較長,需作進一步檢查以排除惡性病變。

預防調攝:
  • 作息定時,充足睡眠,避免熬夜
  • 保持情緒開朗,切忌惱怒激動
  • 飲食宜清淡,戒煙酒肥膩辛辣食物
  • 頭痛發作時,宜盡快坐卧休息,環境宜清靜,光線不要太強

新報副刊專欄:【健康家庭】中醫從內到外細說頭痛

2014年8月16日星期六

一「瀉」千里怎麼辦?(泄瀉)

所謂「病從口入」,很多時患者泄瀉是因為進食了一些不潔食物,或進食過多油膩生冷辛辣食物而致病,亦有部分患者因情緒壓力或工作繁忙,造成腸胃道功能障礙等。那麼,臨床治療時「止瀉法」是否貫徹始終的方法?中醫中藥如何治療處理泄瀉呢?

泄瀉的定義:
患者排便次數增多,大便稀爛,甚至瀉出如水樣可診斷為泄瀉。其實,中醫還將泄與瀉從發病程度上以作分別:大便稀爛而情況較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量多者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多見。此外,出外旅遊時水土不服、小兒消化系統發育未成熟及婦女經前或經行期間亦容易出現泄瀉。

泄瀉 vs 痢疾:
臨床診症時,要注意患者是否患上痢疾。痢疾 (Dysentery) 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其症狀表現為腹瀉腹痛、里急後重(患者感覺急需大便而無法順利排出)、膿血黏液樣大便,大便量較少,且次數一天可達10-20次,可伴發熱,其發病情況較泄瀉嚴重,可見結腸潰瘍、中毒、敗血症或休克等症狀,必要時需送院治理。

中醫著重寒熱虛實與臟腑辨証:



  • 寒証表現:大便清稀,排出不消化物
  • 熱証表現:大便色黃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
  • 虛証表現:瀉下腹痛且急迫拒按,瀉下痛減
  • 實証表現:腹痛不甚,喜溫喜按,疲倦怕冷,病程較長

從中醫角度,診斷泄瀉時要分別寒、熱、虛、實,而病變臟腑則主要為脾、胃、大腸、小腸等,其主要發病機理為脾虛濕盛而致脾胃功能障礙。

除了症狀表現,亦可從發病情況及病程長短以分別暴瀉與久瀉:
  • 暴瀉(發病較急,病程較短):
    • 感受外邪
      • 風寒寒濕(大便清稀水樣,腹痛腸鳴,惡寒發熱,鼻塞頭痛)
      • 暑濕濕熱(大便色黃而臭,瀉下急迫或不爽,腹痛肛門灼熱,煩熱口渴)
    • 食滯腸胃(傷食証)(大便酸腐臭,瀉後腹痛減,伴有不消化物,腹脹噯氣,食欲減少) 
  • 久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反覆發作):
    • 肝鬱脾虛(情緒緊張時腹痛腸鳴泄瀉,平時胸脅脹悶食少,噯氣矢氣頻)
    • 脾胃虛弱(大便時稀時瀉,伴不消化物,進食油膩後大便次數增加)
    • 腎陽虛衰(多在五更黎明之前泄瀉,腹痛腸鳴而瀉,瀉後痛減,形寒怕冷)

中醫治療泄瀉時不會只用止瀉法,要分別初期及後期:
  • 初期暴瀉時,不可用補益固澀止瀉藥,以免邪氣閉固難以袪除
  • 後期久瀉時,不可用過多利水藥,以免流失過多津液水分令患者虛脫

護理調攝:
  • 注意個人飲食衛生,進食清淡及易消化食物,並配合少食多餐以助腸胃功能逐步恢復
  • 可選擇半流質或流質食物,避免進食刺激性或易引致腹脹的食物
  • 多休息以調養精神,注意保暖,適當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 加強護理肛門皮膚黏膜因泄瀉引致的損傷
  • 日常做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一「瀉」千里怎麼辦?

2014年8月9日星期六

防治鼻敏感從生活中做起(過敏性鼻炎)

筆者臨床診症時經常遇到患上鼻敏感的病人,而且發病率非常高,一年四季都有不少病人前往求診,尤其是春秋轉季的時候更多見。那麼,如何有效舒緩及預防鼻敏感症狀呢?

鼻敏感的定義:
鼻敏感又稱過敏性鼻炎,為一種成因較複雜的上呼吸道疾病,它可分為季節性(致敏原引致)及常年性(一年四季皆發病)兩大類。然而兩者皆會反覆發作遷延不癒,病程較長。

症狀包括:
突然或反覆發作的鼻癢不適、噴嚏、流鼻涕清稀量多、鼻塞、鼻液倒流、咽喉癢痛、頭目昏脹、眼睛紅腫痕癢,流眼水等。部分患者可見嗅覺減退、耳鳴、聽力障礙等,嚴重者可演變成鼻竇炎、鼻息肉、氣管敏感、哮喘發作。檢查可見鼻膜腫脹及下鼻甲肥大濕潤,局部充血色紅,微細血管顯現。

主要成因:
  • 先天性氣管疾病
鼻腔對天氣變化、花粉、塵埃或特定致敏原產生過敏反應,尤其是於天氣炎熱時,常常出入冷氣場所其溫度及濕度反差較大,使患者鼻黏膜血管猛然收縮,誘發鼻敏感。
  • 後天性致敏原因
如空氣污染、藥物、花粉等致敏原的長期刺激而致病,當致敏原進入身體後,與抗體「免疫球蛋白E」(IgE) 結合,引致肥大細胞 (Mast cell)釋放組織胺 (Histamine),刺激免疫系統產生連串的過敏反應。這亦是一種人體自我保護的免疫機制所產生的排斥反應。
  • 一些神經性疾病可誘發鼻敏感,如抑鬱症。亦有一種說法,就是當身體精神狀態長期緊張受壓時,其免疫力會相對低下,增加患病的風險。

從中醫角度,鼻敏感可診斷為「鼻鼽」。中醫認為,本病主要與肺、脾、腎三臟關係密切。肺主一身之氣,開竅於鼻;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水谷精微;腎為先天之本,主納氣,氣之根在於腎。根據五行相生,脾土生肺金,肺金生腎水,可見肺脾腎三臟密不可分,況且本病發病主要原理為臟腑正氣虛弱,外來的風寒之邪乘虛犯鼻竅。

証型分類:
  • 肺氣虛寒(疲倦懶言,氣短音低,容易出汗)
  • 脾氣虛弱(腹脹食欲減,四肢乏力,大便爛)
  • 腎陽虛衰(腰膝冷痛,形寒怕冷,夜尿多)

日常護理及預防:
  • 杜絕及避免過敏原(致敏原):
    • 吸入性(動物皮屑、羽毛、塵埃、塵蟎、霉菌、香烟等)
    • 食入性(藥物、食物特別是蛋、牛奶、花生、牛肉及海產類等)
    • 接觸性(毛髮、染料、化妝品、油漆、汽油、酒精等)
    • 物理性(寒冷、乾熱、日光等)
  • 鍛煉體質,提高機體免疫力,避風寒
  • 飲食清淡,忌吃肥甘厚味生冷食物
  • 避免局部長期使用血管收縮類滴鼻藥及類固醇噴鼻劑
  • 鼻塞重時不可強行擤鼻,以免引起中耳炎
  • 每週更換一次床單被鋪,並用65度以上熱水清洗
  • 使用防塵蟎的床上用品,羽絨枕頭、毛氈和毛織衣物等改用乳膠、尼龍或混合棉
  • 每週清洗冷氣機隔塵網及安裝空氣淨化器
  • 保持室內空氣清潔,在空氣污染地方戴口罩
  • 外出回家後,可用鹽水清洗鼻腔或吸入水蒸氣以作淨化

簡易自我保健按摩法:
  • 擦鼻法(宣肺通鼻)
用兩手中指指面摩擦鼻樑兩側30次,使內外有熱感;可同時按揉迎香穴(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可用中指指端按揉鼻尖軟骨中素髎穴(面部鼻尖正中央)


  • 鼻部按摩(疏通面部經絡,氣血流暢,宣泄邪氣)
將雙手魚際互相摩擦至發熱,然後以雙手魚際按於鼻兩側,沿鼻樑至迎香穴,往返摩擦至局部有熱感為止,每天2-3次。


2014年8月2日星期六

耳鳴叫不停怎麼辦?

相信很多人都試過耳內吱吱聲,但實際上這些聲音別人聽不到,只是患者自覺頭部或耳內發出聲音,此為一種主觀感覺,故又稱主觀性耳鳴。此外,臨床上耳鳴症狀多於晚上或周圍寂靜時發作,亦有部分患者情況嚴重到妨礙了正常的聽覺,而且耳鳴聲響亦可引致情緒困擾、失眠煩躁不安等其他症狀。

一般來說,耳鳴所聽到的聲音種類有很多,包括:吱吱聲、氣笛聲、哨子聲、海浪聲、鈴聲、脈搏搏動聲等。然而耳鳴發作性質可為短暫性或持續性,亦可以間歇性發生;若耳鳴為單側性,應注意耳鼻喉局部病變以排除惡性疾病;若耳鳴為雙側性,多考慮患者耳內機能退化等問題。

其實,耳鳴除了可引起情緒及睡眠等問題之外,臨床治療時亦應注意患者有否同時患上鼻部疾患,如鼻敏感、鼻竇炎等。畢竟耳、鼻、咽喉是相通的,若能積極治療原發疾患,以疏通鼻竅且有助通利耳竅,便可提高疾患的治癒率。

從現代醫學角度來看,耳鳴的成因有很多,包括:耳垢積聚、耳內感染、耳膜穿破、耳積水、聽力退化、中耳骨硬化、聽神經毛病等;亦可見於糖尿病、甲狀腺疾病、貧血、低血壓、偏頭痛、頭頸部受傷患者。

從中醫角度來看,耳鳴主要分為虛証與實証,涉及臟腑主要為腎、肝、脾等,發病病因及機理如下:


  • 虛証:勞傷精氣(腎藏精,腎開竅於耳)
  • 實証:情志內傷,肝鬱化火,傷及腎陰(肝主情志,主疏泄,肝木為腎水之子)
  • 虛實夾雜証:脾虛失運,痰濕內生,濕鬱化熱,上擾耳竅(脾主運化,為氣血生化之源)
中醫治療耳鳴三大原則:
清熱疏風、升陽補虛、滋陰降火

証型分類:
  • 肝膽火盛(發作突然,面紅耳赤,口苦咽乾,心煩易怒)
    • 龍膽草、柴胡、黃芩、梔子、車前子等
  • 痰火鬱結(發作時輕時重,閉塞如聾,胸中煩悶,痰多口苦)
    • 陳皮、法半夏、茯苓、竹茹、枳殼等
  • 風熱上擾(發作伴外感熱病,頭痛眩暈,耳內作癢)
    • 金銀花、連翹、菊花、薄荷、蟬蛻、荊芥等
  • 腎精虧虛(反覆發作,伴眩暈腰酸,潮熱口乾,手足心熱)
    • 生地、山茱萸、丹皮、澤瀉、柴胡、磁石等
  • 脾虛氣弱(反覆發作,時輕時重,伴精神欠佳,四肢乏力,食欲減少)
    • 黨參、黃芪、升麻、葛根、蔓荊子、白芍等

預後及調攝:
  • 避免去人多嘈吵的地方
  • 避免進食刺激性食物,如咖啡、奶茶、濃茶、煙酒等
  • 減少鹽的攝取量,定期量度血壓
  • 保持情緒舒暢,避免過度抑鬱或惱怒
  • 作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
中醫對於耳鳴的治療除了中藥及針灸之外,亦有一種既特別又有效的保健療法-鳴天鼓,而且患者易於掌握,操作如下:
鳴天鼓
  • 掩耳
將兩掌心緊貼並掩蓋雙耳廓,兩手中指按於枕後。兩掌心同時一開一合,一鬆一緊地按壓兩耳,連續開閉10次
  • 彈枕
以食指壓在中指上,用食指彈擊枕骨,共30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