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6日星期一

肚皮畫龜 拮走痛症 腹針醫頸痛 治癒率達八成 (【明報專訊】6/11/2017)

【明報專訊】早前中文大學與博愛醫院合作研究,利用「腹 針」治療頸痛,療效明顯。腹針是以肚臍為核心,將附近穴位 連成一個龜形圖案,稱為神龜圖,治療頸、肩、手、腳痛症。

由於腹針毋須觸及傷痛位置,適合怕痛病人。都市人都是低頭 族,人人受頸肩痛困擾,腹針如何緩解痛楚?除了頸痛,腹針 可否治療其他疾病?

很多城市人也有頸痛,記者亦不例外,右肩頸疼痛近3個月,肌 肉繃緊,今次親身測試腹針效果。經註冊中醫石敏棋診斷後, 目標是以腹針紓緩右邊肩頸疼痛。在上腹刺入第一針時,明顯 感到痠痛。石敏棋解釋,記者偏瘦,腹部脂肪少,所以入針感 覺較強烈;之後落針於脂肪較多的下腹,痠痛感明顯較輕,接 近無痛。


記者實測:痛楚感覺比針灸輕
記者覺得,腹針痛楚感明顯較傳統針灸輕。留針約20分鐘,其 間中醫要求記者轉動頸部,感到肌肉明顯鬆弛了,痛楚亦感大 減。石敏棋補充,並非所有病人接受完腹針都即時見效,長者 或體弱的病人,可能要較長時間才感到效果。

腹針的痛感較傳統針灸輕,石敏棋解釋,是由於腹部落針的穴 位附近沒有大的神經線和血管分佈,對痛楚的反應比較遲鈍。 此外,傳統針灸是用針刺激穴位,產生出痠、麻、脹及痛的感 覺,從而達到治療效果;但腹針原理與傳統針灸不同,同樣有 治療作用,但不存在這些痠、麻、脹及痛的感覺,大大降低痛 感。腹針另一好處是治療位置遠離患處,針完後不會影響患處 活動。

記者接受腹針後,肩頸沒有腫脹痠痛的感覺,亦可如常 活動;不過,腹部整天出現痠脹感覺,至翌日才消失。石建議 腹針後2小時內腹部不宜濕水。

腹針對肩頸痛有幫助,可以為病人提供另一治療選擇。石敏棋 解釋,有些病人本身怕痛,抗拒在患處針灸,腹針不用在患處 落針,可減輕患者的緊張及抗拒感,對病人來說會較易接受。 「有名37歲男士,抱小孩後突然感到腰部明顯疼痛,出現閃腰 (急性腰肌扭挫傷),彎腰幅度也受影響,痛楚延及下肢。病 人腰痛程度非常強烈,檢查時已表現緊張,亦痛得不能伏在治 療牀上,根本不願在患處落針,轉用腹針作治療,病人較為受 落,願意繼續接受治療。」

某些部位如手指關節,落針的痛楚較強烈,針灸後也會影響活動能力。雖然腹針令腹 部有痠軟疼痛感覺,但不會影響患處郁動,加上腹部活動的幅度較細,痠軟感覺很快消失。有名43歲會計師,因經常用電腦,出現肩頸痛外,更患上「扳機指」(拇指掌 指關節損傷),連接拇指掌骨與拇指骨的關節疼痛,雖然附近有穴位可作針灸治療, 但一般會非常痛楚,落針後不能屈伸;最後用腹針治療,落針後輕輕捻轉腹針,1至2 分鐘後,病人已覺肩頸肌肉鬆弛,拇指伸直時,痛楚也減輕了。


孕婦、腹腔腫瘤、肝脾腫患者不宜
基本上,大部分人可接受腹針;但孕婦、腹腔有腫瘤、肝脾腫大等腹部器質性疾病人 士不宜。石敏棋建議,處理一般痛症,應以8至10次為一療程,初期密集式地進行,首 3次最好每日針,之後可以隔日針,視乎病情進度而決定。腹針療效可維持一段時間, 以輕微頸痛為例,治癒率接近八成。但之後若不改善姿勢,持續做低頭族,或因頸椎 退化等結構性問題引起的痛症,則有可能復發。

腹針好處多,豈非可以放棄傳統針灸?石敏棋強調「腹針是治療的另一個選擇。有些 案例,可以腹針配合傳統針灸」,例如治療「拗柴」扭傷足踝的傷者,可同時在患處 附近落針。腹針與傳統針灸各有長處,按不同疾患應用。

腹針圖 (圖片來源: 明報)


圖片來源: https://cmk.ha.org.hk (中醫動網站)


參考連結: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