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8月28日星期三

《朱良春用藥經驗集》:小麥的佳效

小麥為心之谷,善養心氣,本草家多謂本品「面熱,皮涼」。臨床上所用的小麥,其性多為平和。《金匱要略。婦人雜病篇》之甘麥大棗湯,主治「婦人臟躁,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相似於今之癔病。即用小麥,配甘草,大棗,以益氣潤燥,寧神除煩。

臟躁的臨床表現,皆為精神科疾病。「躁」,則是煩亂不安的意思。臟躁之「臟」,指心臟也。小麥善養心氣,潤燥除煩為主藥。本方除治臟躁外,又可用於小兒夜啼,自汗盜汗,惊悸怔忡等症。臨床凡神經官能症見頭眩健忘,心悸怔忡,心神煩亂,夜寐不實,多夢紛紜者,以甘麥大棗湯為主,隨症加味,多收療效。本方亦可治腦神經衰弱,百合病。

百合病多為心肺陰虛,餘熱逗留所致。然而,亦有不少患者表現為心肺氣虛者,雖為氣虛,但不受黨參、黃芪之溫補,本方甘平,用之最為適合,其小麥用量一般為30-60克,少則效微。

「甘能緩急」,小麥亦有緩解急迫的作用,《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篇》:「咳而脈浮者,厚朴麻黃湯主之。」方中之小麥,即取其能緩急鎮咳。後人用小麥治沖咳,痙咳有一定效果。

汗為心液,心氣虛則汗外越,故小麥又有補心氣,斂汗之作用。一般治汗多用浮小麥,即乾燥的小麥,淘之浮於水面者,小麥「面熱,皮涼」,浮麥有皮無肉,故其性甘涼,尤擅斂虛汗,朱老常用浮小麥與玉米莖心(即玉米莖剝去粗皮)配伍,治療虛汗煩熱,極有功效。單用浮小麥炒焦為末,每服6克,1日2次,連服1周,亦有效。

小麥之苗亦供藥用,《醫學衷中參西錄》記載麥苗有治黃疸之功,然而麥苗絞汁治黃疸,可早見於《千金方》。《本草拾遺》亦謂麥苗「主酒疸目黃」,並可「消酒食暴熱」。

小麥的麩皮亦有斂汗作用,可用治盜汗自汗,近年更用於糖尿病,其法用麥麩與面粉按6:4的比例,加適量食油,雞蛋,蔬菜拌和蒸熟代飲食,在1-3個月內可使尿糖,血糖下降,體重增加,全身情況顯著好轉。另外,麥麩或浮小麥炒香,研細,每用6-10克,開水沖服,對於尿血,血淋亦有一定效果,可供參考。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