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8日星期二

【湯水貼士】今日立冬要進補?中醫師:唔使死跟 (香港01 - 熱話 7/11/2016)

【湯水貼士】今日立冬要進補?中醫師:唔使死跟 (香港01 - 熱話 7/11/2016)


明日(7日)便是廿四節氣的「立冬」,中國民間智慧有「立冬補冬」的傳統,不過氣候反常,天文台預計明日最高溫度達28度,如果按傳統吃溫熱食品補身,分分鐘太燥熱。

有註冊中醫師指,現時節氣與氣候不相符,要補身還是要看天氣。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是24節氣中的第19個節氣,代表冬季的開始,又有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中醫認為冬天易感風寒、鼻敏感易發作、手足怕冷,故要補身令身體更強壯,以預防疾病。不過註冊中醫師石敏棋向《香港01》表示,現在天氣似9月的「秋分」多過「立冬」,可待天氣轉冷才補身。


冬天多氣虛、陽虛 湯水可補身
在中醫角度,「虛」可分為「氣、血、陰、陽」虛。石醫師指,冬天寒邪重會傷陽氣,故更易患上「氣虛」和「陽虛」。


  • 氣虛:沒有精神、全身乏力、抵抗力差
  • 陽虛:怕冷、臉色蒼白、比氣虛更累


石醫師提供以下兩款湯水,適合補氣和補陽:

補氣:黨參芡實補氣湯 (3 – 4人份量)
材料:黨參30g,淮山30g,芡實30g,陳皮10g,瘦肉300g,生姜3片
功效:補氣提神,健脾養腎
做法:各種配料洗淨,瘦肉洗淨,切成小塊。所有材料 (花旗參除外) 一起放進煲內,加8碗水,水滾轉慢火煲一小時,再加入花旗參煲半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孕婦和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補陽:溫腎壯骨湯 (3 – 4人份量)
材料:丹參30g,杜仲30g,巴戟30g,蜜棗4枚,豬骨1斤,生姜3片
功效:補益肝腎,強健筋骨
做法:各種配料洗淨,豬骨洗淨。所有材料一起放進煲內,加6碗水,水滾轉慢火煲一至兩小時,加鹽調味即可。
孕婦和長期病患者建議服用前先諮詢註冊中醫師。


感冒、炎症不宜補
石醫師指,患感冒、做完手術身上有傷口、有皮膚病如暗瘡、濕疹人士,都不宜胡亂補身,否則病症會加重,補身前最好還是先請教中醫師。


冬天宜睡覺曬太陽 忌風寒
中醫有冬藏養生概念,「冬藏」指冬天時,人應該養精儲銳,休養生息。石醫師笑指,「真係要瞓多啲」,有助保體溫。有民間傳言指冬天睡覺不應開窗以免寒邪入體,石醫師表示應保持空氣流通,不過的確要避免身體被風吹到,以避開風寒。她又指,冬天更多人睡覺容易落枕,正因為天冷肌肉繃緊,容易扯傷,故睡覺要注意保溫。

若不幸患上傷寒,就要「解表」,即解除表症。石醫師指,發汗是最好的治療方法,多運動可令毛孔擴張、排邪,可更快痊癒。


參考連結 :



2016年11月5日星期六

穴位針灸治療吞嚥困難(噎膈)

針灸治療,有疏通經絡、調和陰陽及扶正祛邪作用。現代醫學認為,穴位針灸治療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及營養神經,刺激舌下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並激發吞嚥反射,而且可刺激下頜及舌部肌肉,增強舌咽活動功能,協調和改善吞嚥動作。可見,中醫治療吞嚥困難除了運用中藥外,穴位針灸亦是一種不錯的療法。

穴位選取方面,我們可以分幾個部位選穴,包括頭面部、軀幹部、上肢及下肢等。就讓筆者分別介紹不同的穴位及其治療作用吧!


頭面部穴位
位置:面頰部、下頷部
功效:刺激局部肌肉及神經,改善吞嚥動作
  • 地倉穴 
    • 位置:在面部,口角外側,瞳孔直下 
    • 功效:增強局部肌肉的咀嚼功能 
  • 頰車穴 
    • 位置: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寸,上下齒咬緊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 功效:增強咬肌活動,增加唾液分泌 
  • 廉泉穴 
    • 位置:在頸部前正中線,喉結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 
    • 功效:利咽,疏通局部經絡,增加唾液分泌 
  • 百會穴 
    • 位置:在頭頂正中心,兩耳尖直上連線中點 
    • 功效:提升陽氣,醒腦開竅 

軀幹部穴位
位置:胸部、上腹部
功效:增強食道蠕動力,寬胸理氣

  • 天突穴 
    • 位置:在頸部,前正中線上,兩鎖骨中間,胸骨上窩中央
    • 功效:理氣利咽化痰,增強食道蠕動力 
  • 中脘穴 
    • 位置:在上腹部,前正中線上,胸骨下端和肚臍連線中點,肚臍上四寸 
    • 功效:降氣和胃,健脾止痛 

上肢及下肢穴位
位置:前臂部、小腿部 
功效:益氣養陰,降氣化痰 

  • 內關穴 
    • 位置:在前臂內側,腕橫紋正中點上二寸,兩筋之間 
    • 功效:降氣化痰,寬胸和胃,寧心安神 
  • 三陰交穴 
    • 位置:在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三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 功效:補肝脾腎,滋陰養血




2016年10月29日星期六

中醫如何治療吞嚥困難?(噎膈)

吞嚥困難及障礙的定義是:因食道狹窄或乾涸而造成飲食吞嚥受阻隔難下,或食入即吐的一類疾病,中醫則稱之為「噎膈」。 

現代醫學方面,吞嚥困難可出現於多種疾病,例如食道炎、食道癌、賁門癌、鼻咽癌(尤其是電療後)及中風後遺症等。

中醫認為,噎膈有輕重之分,輕稱為「噎」,表現為吞嚥不順及食物哽塞難下;重稱為「膈」,表現為胸口阻塞感,食物下嚥即吐,且伴有消瘦乏力、面容憔悴、精神萎靡等惡病質症狀。 


噎膈的病因病機
本病病因包括:情志所傷、飲食勞倦、病後體虛等,而病位在食道與胃脘,涉及臟腑為肝、脾、腎。

本病病機分兩大類,一為標實(初期),多為氣滯痰凝及血瘀阻滯食道,使食道狹窄;二為本虛 (後期),陰血津液及陽氣虛衰,使食道乾涸及蠕動力減少。


噎膈的辨証分型
  1. 痰氣交阻
    • 表現:進食梗阻,脘腹痞滿,情志舒暢時減輕,抑鬱時加重,噯氣呃逆,痰多,胸悶,食欲差
    • 治則治法:開鬱化痰,潤燥降氣
    • 參考中藥:陳皮、杏仁、佛手、鬱金、砂仁、萊菔子等
  2. 瘀血內結
    • 表現:進食梗阻,食不得下,胸膈時痛,面色黯黑,肌膚枯燥,唇暗,大便乾結或便血
    • 治則治法:破結行瘀,滋陰養血
    • 參考中藥:桃仁、丹參、田七、鬱金、懷牛膝、當歸等
  3. 津虧熱結
    • 表現:進食時梗澀而痛,水飲可下,乾食難下,形體消瘦,五心煩熱,口咽乾燥,欲飲冷,小便短澀,大便乾結
    • 治則治法:養陰生津,清熱散結
    • 參考中藥:沙參、麥冬、玉竹、天冬、烏梅、蘆根等
  4. 氣虛陽微
    • 表現:進食梗阻持續加重,神疲乏力,飲食難下,四肢不溫,面浮肢腫,腹脹便溏
    • 治則治法:溫補脾腎,益氣回陽
    • 參考中藥:黃芪、黨參、白朮、紅棗、巴戟、肉桂等


2016年9月28日星期三

聲沙飲蜜糖水最好?中醫解構食用蜜糖禁忌

聲沙飲蜜糖水最好?中醫解構食用蜜糖禁忌 (《香港01》27/9/2016 )


秋冬天氣乾燥,蜜糖是滋潤恩物。中醫師解說,不論是蜂蜜及花蜜,性質雖然平和,但4類人士不宜服用,包括對蜂蜜、花粉敏感、嬰兒、失聲人士及腸胃虛弱者。


蜂蜜、花蜜有何不同?
近日有男子食用蜂蜜而中毒,引起市民關注,而正值秋季,是否適宜以蜜糖滋補?註冊中醫師石敏棋接受《香港01》專訪,詳談食用蜜糖宜忌。她表示,中醫角度不會細分蜂蜜或花蜜,兩者性質屬平和,偏滋潤,有藥用價值。


食蜜糖會肚瀉?
不過,她指出,有4類人士不宜食用蜜糖。首先是對蜂蜜、花粉敏感者,輕則腸胃不適,重則引致嘴唇、四肢麻痺腫脹,甚至出現氣管敏感的癥狀。

此外,脾胃虛弱者亦不適宜服食蜜糖。她解釋,因為蜜糖偏膩,容易造成消化不良,令肚瀉問題更嚴重。


聲沙飲蜜糖潤喉?
她亦聽聞,年紀太小,亦不宜服用蜜糖,例如1歲以下的嬰兒。他們的消化系統仍未成熟,若食用蜜糖可能會有不良反應。而較多人都會誤解,聲沙、喉嚨多痰,可飲用蜜糖水潤喉。但她馬上澄清,蜜糖可能有即時功效,舒緩喉乾喉痛不適,儼如喉糖,但實質會加劇痰多問題,導致封喉,令病情轉差。因此,她建議多飲清水,或飲用鹽水消炎。


早上空肚宜飲蜜糖水?
有人會問,早上空肚飲蜜糖水,是否有保健作用?她說,胃粘膜薄弱、容易胃痛的人可以飲用,因蜜糖有緩急止痛作用。但她提醒,食用蜜糖最重要是適可宜止,如果發現身體有任何異樣,應留意自己的生活飲食習慣。


沖蜜糖用什麼水溫最好?
蜜糖水應用室溫水沖調,如果用過熱的水會致酸,冰水亦可能會破壞蜜糖發揮的功效。


事實上,中國食監總局早前亦發出通知,要求家長不應讓1歲以下的嬰兒食用蜜糖。當局指出,由於嬰兒的抵抗能力差,如不慎食用受污染的蜜糖,就會引致中毒。該局建議,選購蜜糖時,必須留意成分,注意有沒有蜂蜜以外的物質。


參考連結:


2016年9月26日星期一

對付聲帶小結瘜肉 中醫灸聲 沙啞拜拜

對付聲帶小結瘜肉 中醫灸聲 沙啞拜拜 (明報 26/9/2016)

【明報專訊】鄭秀文紅館開騷,失聲影響演出,針灸救聲。之後一場演唱會,情况好轉!

中醫針灸,究竟有何幫助?不時有歌手突然在演唱會前失聲,急急打支「開聲針」,到底又是什麼?急救失聲,還有坊間流傳的鹹竹蜂冲水或蜜糖水,又有沒有用?

鄭秀文剛舉行過八場演唱會,但因喉嚨發炎和咳嗽影響聲帶,第一場演唱會唱到一半,失聲兼走音。之後她在社交網站貼圖,接受針灸治療開聲,在頭頂、眉心及喉嚨插針。


咳最傷聲 針灸六成療效
對付聲沙、失聲,香港大學聲線研究所一直研究以針灸治療聲帶病變。當中一項研究結果顯示,對於經常要說話的職業如教師、接待員等,出現聲線疾病後,若接受針灸治療,聲線功能、沙啞程度和說話出現困難的情况,明顯有改善。

失聲,西醫將病因分為急性感染或慢性勞損。註冊中醫石敏棋指出,中醫將失聲列入「喉喑」診斷範圍,亦分為「急喉喑」和「慢喉喑」兩大類﹕

.急喉喑
發病急,病程短,通常伴隨感冒

.慢喉喑
與用聲不當、勞損、體虛有關;亦可能因為「急喉喑」未有妥善治理,演變成「慢喉喑」

「半夜三點咳到六點,幾乎棚牙都咳埋出嚟!」鄭秀文在社交網站上說自己整晚咳不停。石敏棋指出,「咳,最傷聲,因為每咳一下,聲帶都用力拍合,出現勞損,引起紅腫、發炎,甚至導致小結、瘜肉、聲帶肥厚等疾病」。針灸對聲帶小結、聲帶瘜肉、聲帶肥厚等,有六至八成療效;亦可紓緩炎症、水腫,改善局部血液循環,促進傷口癒合和新陳代謝。


須配合中藥 多飲水少用聲
然而,治療失聲不能單靠針灸。石敏棋表示,針灸可治標,針灸後患者即時感到喉部放鬆了,但還需要配合中藥和醫囑。醫囑包括﹕少用聲、多飲水、不捱夜、吸蒸氣,還可按摩頸部,使用放濕機,「聲帶每秒拍打200下,最怕缺水。飲水毋須多,但要密密飲,保持聲帶滋潤」。


蜂蜜反效果 鹹竹蜂苦寒
至於坊間流傳,蜜糖水有助開聲。石敏棋指,飲用蜜糖水,感覺好像可以紓緩不適,但蜂蜜會使咽喉分泌增加及黏着,反而導致「封喉」,即聲音不夠清晰或發聲困難,病人自然地發出「咔咔聲」清喉嚨,此舉令聲帶互相撞擊,護聲不成反而加重病情。

另外,亦有人以鹹竹蜂焗水自製開聲茶,治療失聲,石敏棋亦不建議。「鹹竹蜂十分苦寒,且帶有毒性,脾胃差的人服用後,可能會胃痛、嘔、暈、瀉。」她指出,治療失聲的藥物有很多選擇,如﹕清熱利咽的桑葉、枇杷葉、桔梗、板藍根、薄荷;生津的北沙參、天冬、麥冬、百合、葛根,毋須以鹹竹蜂入藥。

秋風起,天氣轉涼,容易感冒,石敏棋建議用北沙參、麥冬、枇杷葉、甘草、百合、龍脷葉加入瘦肉煲湯,有潤燥功效。



參考連結:




2016年8月5日星期五

去水減肥有法子!

筆者經常被病人問到:
「吃什麼可以減肥去水腫?」
「這次開藥可以加點去水消腫藥嗎?我的臉及眼部經常浮腫!」
「坊間的紅豆水、黑豆水、薏米水我都試過了,看來效果不太明顯,為什麼呢?」

筆者發覺到,今時今日病人的水平已經達到懂得「指導」醫師開藥方,甚至病人跟醫師一起「研究」如何開藥,有些時候真令筆者哭笑不得,亦感到作為現代中醫的要求不可只停留於中醫課本內的知識,要不斷更新醫學知識及技術(包括現代醫學及中醫藥學),例如臨床醫學研究、國外研發的最新醫療技術等等。

畢竟於這個資訊發達的時代,病人很容易於網上找到一些醫學知識,於求診時請教醫師並一起討論。當然,筆者也不排除有些病人是「卧虎藏龍」,可見中醫師這份工作既具挑戰性又具長遠持續性呢,哈哈!

好了,筆者不離題太遠了,開門見山討論中藥減肥去水腫吧,相信病人們很想知道這些知識(尤其是愛美的女士)。筆者就從紅豆水、黑豆水、薏米水三方面分析一下各種功效吧!


紅豆水
若要取明顯有效的利水除濕功效,取赤小豆比紅豆更合適,要知道赤小豆跟紅豆有所分別啊,平常我們吃的紅豆沙的紅豆有補益養血作用,然而赤小豆則偏於利尿消腫。
赤小豆:
  • 味甘酸,性平。入心、小腸經
  • 利水除濕消腫,解毒排膿
  • 本品可利小便以消腫,可用於腹脹水腫,下肢浮腫
  • 本品亦可清熱毒,散惡血,可用於熱毒癰瘡

黑豆水
黑豆,又稱黑大豆、烏豆。
  • 味甘,性平。入脾、胃經
  • 活血利水,解毒
  • 本品可用於腎虛身面浮腫,小兒胎熱,妊娠腰痛等

薏米水
薏米,又稱薏苡仁。
  • 味甘淡,性涼微寒。入脾、肺、腎經
  • 利水滲濕,袪風濕,清熱排膿,健脾止瀉
  • 本品尤其適用於脾虛濕盛,水濕停滯者,多用治水腫、小便不利、濕腳氣、濕熱淋証等
  • 本品可袪風濕止痹痛,利關節解拘攣
  • 本品可清熱排膿,解由濕熱壅滯所致的瘡癰之膿
  • 本品略有補益脾胃功效,炒用能健脾止瀉,多用治脾虛濕滯的泄瀉

其他利水消腫食物(只供參考):
白扁豆、粟米鬚、冬瓜、西瓜等

因此,各位選擇不同的利水消腫食物時,必先了解自己的體質才恰當。下回筆者再詳細談談中醫如何診斷及治療不同類型的水腫吧!


相關連結:
[米奇中醫堂] 去水減肥有法子!





2016年6月18日星期六

腹針穴位圖解

筆者之前都分享過一些腹針的病例,既然所選取的穴位位置集中於腹部,有見及此,筆者嘗試製作一幅腹針穴位圖,以簡單的點線分布以供大家參考穴位的所在位置吧!



* 神闕:臍部正中點
  • 任脈穴位:中脘、建里、下脘、水分、神闕、陰交、氣海、石門、關元
  • 腎經穴位:陰都、石關、商曲、氣穴
  • 胃經穴位:滑肉門、天樞、外陵、水道
  • 脾經穴位:大橫
  • 腹針特定穴位:氣旁、上風濕點、上風濕上點、上風濕外點、下風濕點、下風濕下點

可見,腹針所取的穴位分布範圍及涉及經脈十分簡單,且臨床操作針刺穴位時力求精簡針對性,才可收到理想的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