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邪(六淫)為大自然六氣過盛並對人體有害,影響臟腑氣血陰陽並造成人體不同的病理狀態,邪氣包括:風、寒、暑、濕、燥、火。從中醫美容角度,六邪主要影響頭面部及皮膚,因此治療十分著重扶正袪邪,調和臟腑,然而各種病邪則有不同的病理表現:
風邪
風邪為百病之首,且變化多端,症狀表現多種多樣,發病消失驟起驟散,對皮膚美容影響最大。此外,風性升發,偏於向上向外,最易傷害皮膚及頭面五官,風邪可分為外風與內風,外風多為外界的病邪入侵人體,並引起一些病理改變,亦可兼夾其他病邪同時出現,如風寒、風濕、風燥、風熱等,故治療時應配合不同治則;內風多為體內臟腑氣血陰陽失調而生,主要為陰虛,血虛,血瘀化燥,熱邪極盛而成。
風邪的病理表現可見皮膚劇烈瘙癢,皮損播散游走不定,脫屑色紅,乾燥粗糙,晦暗肥厚,頭髮乾枯易脫等。
寒邪
寒為陰邪,寒性收引,易傷陽氣,而頭為諸陽之會,因此當天氣寒冷或長時間受寒時,多涉及頭面部症狀,且可分為乾冷及濕冷兩種:乾冷則皮膚乾燥,粗糙脫屑,瘙癢皸裂;濕冷則令皮膚血管運動障礙,血循瘀滯,可見凍傷,凍瘡,寒冷性紅斑等。
此外,寒邪分為外寒與內寒,外寒為實証,寒邪直入於裏;內寒為虛証,多由脾腎陽虛,寒從內生,失於溫煦身體。寒邪表現為功能性低下,面色晃白,精神不振,浮腫肥胖,畏寒怕冷,頭髮稀疏脫落等。
暑邪
暑天炎熱,濕度偏高,人體出汗會耗氣傷津,如不及時補充水分,皮膚則出現脫水乾燥情況,若長期處於空調環境,空氣的水分相對減少,亦令皮膚乾燥欠缺滋潤。而且出汗後如不及時疏導汗液,暑多挾濕,暑濕鬱蒸,皮膚的溫度及濕度增加,可見手足濕爛,汗疹,熱痱,毛囊炎,瘡癤,黃水瘡,癬等。
此外,暑天太陽猛烈曝曬,過強的紫外線可嚴重傷害皮膚,使皮膚黑色素產生及沉著,形成色斑及膚色變暗。另一方面,紫外線亦損傷皮膚彈性纖維,令皮膚鬆弛下垂及彈性下降,產生皺紋,加速皮膚衰老。
濕邪
中醫認為,濕性重濁且黏滯,濕邪致病多為病程纏綿且反覆發作,時起時伏,難痊癒及病程長,濕邪亦兼夾風寒暑熱邪,故治療時應顧及多方面及療程需時較長。此外,濕邪可分為內濕與外濕,兩者皆影響皮膚,體形及精神狀況:
濕鬱化熱上蒸,可見皮膚面垢眼垢較多且黏膩不爽,亦可引致濕疹,帶狀疱疹,脂溢性皮炎,痤瘡,臭狐體臭口臭,牙齒不潔,體癣等;脾失健運,痰濕內生,停滯積聚可見肥胖臃腫,神昏嗜睡,面色欠光澤,黃竭斑等。
燥邪
燥邪可分為外燥及內燥,外燥又分涼燥與溫燥兩種,分別為外感秋涼燥邪或溫熱燥邪而成;內燥多為人體津液陰血虧少,臟腑不足(肺胃肝腎陰虛)而成。不論外燥或內燥之邪,都可表現皮膚毛髮及鼻竅失於滋養的症狀:
外燥可見口鼻乾燥,咽乾口渴,皮膚乾燥,皸裂粗糙,頭皮脫屑,頭髮枯黃,易開叉折斷,甚至脫髮;內燥可見肌肉消瘦,口乾咽燥,皮膚乾澀無光澤,毛髮乾枯,小便短少,大便乾結,心煩失眠,眼乾,指甲薄脆等。
火邪
火邪為溫熱之邪,多因為臟腑氣血失調,七情內傷,過食肥甘辛辣而生,然而火性炎上,多累及頭面部,也是化膿性皮膚病的病因。火邪所致的皮膚疾患種類很多,例如:
火邪上犯則顏面丹毒(Erysipelas),口唇疱疹等;肺胃熱盛則痤瘡,酒渣鼻,脂溢性皮炎等;肝腎陰虛火旺,火燥互結則雀斑,黃竭斑等;肝鬱化火,風火搏結於皮膚則扁平疣等;脾胃積熱則形體肥壯,口臭,口腔潰瘍,尿赤便秘,皮膚油膩粗糙等;火熱蘊結皮膚則多為化膿性炎症,紅腫熱痛等。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六邪風寒暑濕燥火
2014年9月27日星期六
2014年9月20日星期六
中醫美容:氣血津液
中醫一向十分著重人體氣血津液的功能狀態,這些都是構成人體的基本功能及物質。中醫認為,氣屬陽,主功能性;血及津液屬陰,主物質性,血行於脈內,津液行於脈外。
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生津、行血行津、攝血攝津,而血能生氣,津血同源,可見氣血津液之間關係密切,那在中醫美容方面各自擔當怎樣的角色呢?
氣
氣可分為「先天之氣」在腎、「水穀之氣」在脾、「自然清氣」在肺,而且在身體內發揮多種作用:
氣虛血瘀或氣滯血瘀則面色晦暗,皮膚乾燥,色素沉著,慢性濕疹,脫髮等
氣虛失於溫煦則五官頭面皮膚不耐寒,四肢怕冷,面色蒼白,精神不振,或生凍瘡及蕁麻疹等;氣滯鬱而化熱則瘡瘍癤腫,口瘡口臭,煩躁失眠等。
血
血在身體的作用主要為營養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為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其生理病理的狀態主要分為兩方面,一為血的充盈度(血量的多少),二為血行的通暢度(血液循環)。
然而,正常血液循環與血液充盈、脈管系統的完整性及通暢度、全身各臟腑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有關。此外,可從面色,肌肉皮膚及毛髮看到血的生理及病理功能狀態:
津液
簡單而言,津液可理解為身體內的水分,其功能包括滋潤和濡養作用,化生血液,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排泄代謝產物,運載全身之氣。此外,津液使皮膚滋潤,膚色透亮有彈性,不易生皺紋,因此津液的生成及充盈多少對皮膚美容很重要。
津液源於飲食水穀,是通過脾胃、大小腸吸收飲食中的養分而成的。一旦津虧陰傷,失於滋潤則皮膚乾燥脫屑,瘙癢皸裂,起細小皺紋,口唇乾焦脫皮,皮膚長期脫水提早老化;津液的代謝暢通及輸布,與肺、脾、腎、肝、三焦等臟腑有關。一旦津液氣化不行,積聚停留可見濕疹,囊腫,痤瘡,面目浮腫,皮膚結節紅斑等。
所謂「氣為血之帥」,「氣行則血行」,「血為氣之母」,氣能生血生津、行血行津、攝血攝津,而血能生氣,津血同源,可見氣血津液之間關係密切,那在中醫美容方面各自擔當怎樣的角色呢?
氣
氣可分為「先天之氣」在腎、「水穀之氣」在脾、「自然清氣」在肺,而且在身體內發揮多種作用:
- 推動作用
氣虛血瘀或氣滯血瘀則面色晦暗,皮膚乾燥,色素沉著,慢性濕疹,脫髮等
- 溫煦作用
氣虛失於溫煦則五官頭面皮膚不耐寒,四肢怕冷,面色蒼白,精神不振,或生凍瘡及蕁麻疹等;氣滯鬱而化熱則瘡瘍癤腫,口瘡口臭,煩躁失眠等。
- 防禦作用
- 固攝作用
- 氣化作用
血
血在身體的作用主要為營養及滋潤全身臟腑組織,為神志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其生理病理的狀態主要分為兩方面,一為血的充盈度(血量的多少),二為血行的通暢度(血液循環)。
然而,正常血液循環與血液充盈、脈管系統的完整性及通暢度、全身各臟腑正常生理功能的發揮有關。此外,可從面色,肌肉皮膚及毛髮看到血的生理及病理功能狀態:
- 正常健康狀態:面色紅潤、肌肉豐富壯實、肌肉和毛髮光滑
- 血虛不能養神則心悸失眠健忘,面色萎黃,口唇色淡,四肢麻木,頭髮稀疏黃軟,皮膚乾燥瘙癢等
- 血瘀使血行不暢則膚色晦暗,色素沉著,皮膚粗糙,脫髮等
- 血熱擾動心神則皮膚潮紅油膩,痤瘡,皮下出血,白髮脫髮,心煩失眠等
- 血燥是由血虛或血熱日久而成,表現為皮膚乾燥,肌膚失養,皮膚瘙癢,脫屑皸裂,肥厚粗糙等。
津液
簡單而言,津液可理解為身體內的水分,其功能包括滋潤和濡養作用,化生血液,調節機體的陰陽平衡,排泄代謝產物,運載全身之氣。此外,津液使皮膚滋潤,膚色透亮有彈性,不易生皺紋,因此津液的生成及充盈多少對皮膚美容很重要。
津液源於飲食水穀,是通過脾胃、大小腸吸收飲食中的養分而成的。一旦津虧陰傷,失於滋潤則皮膚乾燥脫屑,瘙癢皸裂,起細小皺紋,口唇乾焦脫皮,皮膚長期脫水提早老化;津液的代謝暢通及輸布,與肺、脾、腎、肝、三焦等臟腑有關。一旦津液氣化不行,積聚停留可見濕疹,囊腫,痤瘡,面目浮腫,皮膚結節紅斑等。
2014年9月15日星期一
溝酒飲 多傷肝
溝酒飲 多傷肝 (都市日報 15/09/2014)
誤喝過量
香港人喜歡「飲番兩杯」,但小心對肝臟造成傷害。有註冊中醫師說酒精混熱壅滯,辛散溫熱,易傷脾胃肝膽,不少人更習慣將酒混合其他飲料,容易誤飲過多,或會引致酒精性肝炎或酒精性肝硬化等。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說,香港人對品酒有謬誤,認為每日飲少許就不會傷肝,又有人會將酒混以汽水、綠茶及糖漿,容易入口,不自覺地飲用太多,亦有人會忽略各種不同酒所含的酒精濃度,例如啤酒的酒精含量較低,令人掉以輕心。
溝綠茶易飲酒過量
中醫角度來說,飲酒過多會引致不同症狀,包括「黃疸」、「脅痛」,「嘔吐」,「痞滿」,「積聚」等。石敏棋表示,攝取過多酒精會使肝膽脾胃功能失調,產生痰濕及瘀血等,阻滯肝膽疏洩,形成酒精肝,甚至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等。
四肢常乏力是先兆
長期過度飲酒可損害肝細胞,發生反覆的脂肪變性及壞死。要知道肝臟有否異常,石指病徵包括四肢乏力,經常感到疲倦、皮膚變黃,尿血等。
石敏棋稱輕症酒精肝沒特別症狀,患者可透過注意休息及生活習慣,自行戒酒,日常服用一些解酒護肝中藥,例如牛樟芝。她指牛樟芝性寒涼,有活血化瘀及解毒消腫效用,尤其適用於肝膽脾胃濕熱的人士,牛樟芝配合大豆有助健脾和中及補中益氣,可促進體內脂肪代謝及肝臟細胞更新。
若大量吸收酒精後出現食慾減少,噁心嘔吐及發熱等,則可能是患上酒精性肝炎或酒精中毒,病情嚴重可引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要即時送院搶救。
石敏棋呼籲飲酒要「一杯起,兩杯止」,如紅酒每日只可飲用約120毫升,啤酒分量則約300毫升,「為健康着想,飲酒要適量,唔建議一日一杯,最好係一星期唔好飲多過3日。」
註冊中醫師石敏棋說,香港人對品酒有謬誤,認為每日飲少許就不會傷肝,又有人會將酒混以汽水、綠茶及糖漿,容易入口,不自覺地飲用太多,亦有人會忽略各種不同酒所含的酒精濃度,例如啤酒的酒精含量較低,令人掉以輕心。
溝綠茶易飲酒過量
中醫角度來說,飲酒過多會引致不同症狀,包括「黃疸」、「脅痛」,「嘔吐」,「痞滿」,「積聚」等。石敏棋表示,攝取過多酒精會使肝膽脾胃功能失調,產生痰濕及瘀血等,阻滯肝膽疏洩,形成酒精肝,甚至肝纖維化、肝硬化及肝癌等。
四肢常乏力是先兆
長期過度飲酒可損害肝細胞,發生反覆的脂肪變性及壞死。要知道肝臟有否異常,石指病徵包括四肢乏力,經常感到疲倦、皮膚變黃,尿血等。
石敏棋稱輕症酒精肝沒特別症狀,患者可透過注意休息及生活習慣,自行戒酒,日常服用一些解酒護肝中藥,例如牛樟芝。她指牛樟芝性寒涼,有活血化瘀及解毒消腫效用,尤其適用於肝膽脾胃濕熱的人士,牛樟芝配合大豆有助健脾和中及補中益氣,可促進體內脂肪代謝及肝臟細胞更新。
若大量吸收酒精後出現食慾減少,噁心嘔吐及發熱等,則可能是患上酒精性肝炎或酒精中毒,病情嚴重可引致肝功能衰竭,甚至死亡,要即時送院搶救。
石敏棋呼籲飲酒要「一杯起,兩杯止」,如紅酒每日只可飲用約120毫升,啤酒分量則約300毫升,「為健康着想,飲酒要適量,唔建議一日一杯,最好係一星期唔好飲多過3日。」
參考連結:
2014年9月13日星期六
心肝脾肺腎與美容有何關係?
所謂「有諸內必形諸外」,中醫美容著重由內至外全面診治各種皮膚容貌體態的問題,如人的神氣、頭面、眼耳口鼻、毛髮指甲、皮膚性質、皮損及多種皮膚病等。
首先,中醫十分著重五臟,因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五臟的功能狀態可直接影響形體容貌外觀的表現。另外,人體內的氣血津液及外界環境等各種影響因素都是中醫美容診治考慮的範圍。就讓筆者透過本文先講解一下五臟與美容吧!
從心看美容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可直接反映面色光暗及潤澤度。面色紅為血液充盈;面色潤為血脈暢達;心血不足則面色無華;心氣不足則面色晃白;心血瘀阻則面色瘀暗;心火血熱則面紅或易生瘡瘍。
此外,心主神,與人的神氣有關,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觀。然而神的活動以心血為物質基礎,心血充足則人的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感覺靈敏;心血不足則精神衰退,健忘恍惚,多夢失眠,心悸;心火血熱則心煩不安,多夢失眠。
參考中藥(養心,補血,安神):
酸棗仁、丹參、龍眼肉、熟地、遠志等
從肺看美容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主宣發衛氣津液。衛氣就像身體「保護層」,它源於脾胃,經肺的宣發分布至皮膚,故衛氣的完整性是皮膚美容的先決條件。若肺氣不足或肺氣鬱閉使肺失宣發,則衛氣虛弱或衛陽鬱滯致皮膚功能失常:
衛氣虛則皮膚失養,肌膚不溫,易生凍瘡,汗出異常,皮膚抵抗力差,反覆感染,易瘙癢過敏,皮膚乾燥;衛陽鬱滯化熱易生斑疹,瘡瘍等。
另一方面,津液可理解為體內的水分,肺宣發津液至皮膚對保持皮膚充足水分十分重要。肺氣虛弱不能宣發輸布津液時,則表現為皮膚缺水,皮膚乾燥起屑,衰老,產生細小皺紋,皸裂,唇焦等。
參考中藥(宣肺袪風,補益肺氣,養陰生津):
桑葉、白芷、黃芪、白蒺藜、天冬等
從脾看美容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為後天之本及氣血生化之源。若長期脾胃功能失調可影響形體肥瘦,肌肉虛實及彈性,面色唇色等。脾胃積熱則皮膚油膩粗糙,肥胖,便秘,口臭體臭,痤瘡,酒渣鼻,皮膚容易過敏;脾胃虛弱則皮膚乾枯,面色萎黃,精神疲倦乏力,肌肉鬆弛下垂,口唇色淡無光澤。
此外,脾主運化水液,參與水液代謝,水液停留可致皮膚敏感。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痰濕內盛則肥胖臃腫,嗜睡神疲,胸悶多痰,面色黃白,面部浮腫;脾胃濕熱則引致多種皮膚病,如斑禿,脂溢性皮炎,皮膚瘙癢,毛囊炎,濕疹等
參考中藥(益氣健脾,化痰除濕):
黨參、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等
從肝看美容
中醫認為,肝主情志,藏血並調節血量,營養雙目及指甲筋腱,與月經有關。肝血不足則面色晃白,眼乾無神,視物昏花,指甲乾枯薄脆,關節屈伸不利,動作遲鈍;情志內傷,肝失疏泄則煩燥易怒,月經不調,月經疹,痤瘡,黃竭斑等;肝腎不足則加速人體衰老,面色憔悴晦暗,脫髮,聽力下降,眼花,腰膝酸軟;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形體消瘦,皮膚乾燥晦暗,頭髮脫落乾枯,心煩失眠,黑眼圈,黃竭斑等;肝膽濕熱則面垢較多不潔,面色黃染,易生帶狀疱疹及婦科帶下病等。
參考中藥(疏肝養血,滋養肝腎):
桑椹子、枸杞子、女貞子、白芍、旱蓮草等
從腎看美容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為先天之本及生命衰老之根。腎中精氣為人體生理性自然逐漸衰老的內在根據,通過後天的養生保健,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精神及作息調養,以後天養先天,延緩腎精衰退的速度,以達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作用。腎精虧虛則駝背彎腰,活動不靈活,皮膚鬆弛,皺紋白髮脫髮,膚色暗啞無光澤,牙鬆脫落,眼朦健忘,聽力下降等。
參考中藥(補腎益精,調補陰陽):
制首烏、菟絲子、龜板、山茱萸、肉桂等
首先,中醫十分著重五臟,因為人體以五臟為中心,五臟的功能狀態可直接影響形體容貌外觀的表現。另外,人體內的氣血津液及外界環境等各種影響因素都是中醫美容診治考慮的範圍。就讓筆者透過本文先講解一下五臟與美容吧!
從心看美容
中醫認為,心主血脈,可直接反映面色光暗及潤澤度。面色紅為血液充盈;面色潤為血脈暢達;心血不足則面色無華;心氣不足則面色晃白;心血瘀阻則面色瘀暗;心火血熱則面紅或易生瘡瘍。
此外,心主神,與人的神氣有關,亦是人體生命活動的外觀。然而神的活動以心血為物質基礎,心血充足則人的神志清晰,精神充沛,感覺靈敏;心血不足則精神衰退,健忘恍惚,多夢失眠,心悸;心火血熱則心煩不安,多夢失眠。
參考中藥(養心,補血,安神):
酸棗仁、丹參、龍眼肉、熟地、遠志等
從肺看美容
中醫認為,肺主皮毛,主宣發衛氣津液。衛氣就像身體「保護層」,它源於脾胃,經肺的宣發分布至皮膚,故衛氣的完整性是皮膚美容的先決條件。若肺氣不足或肺氣鬱閉使肺失宣發,則衛氣虛弱或衛陽鬱滯致皮膚功能失常:
衛氣虛則皮膚失養,肌膚不溫,易生凍瘡,汗出異常,皮膚抵抗力差,反覆感染,易瘙癢過敏,皮膚乾燥;衛陽鬱滯化熱易生斑疹,瘡瘍等。
另一方面,津液可理解為體內的水分,肺宣發津液至皮膚對保持皮膚充足水分十分重要。肺氣虛弱不能宣發輸布津液時,則表現為皮膚缺水,皮膚乾燥起屑,衰老,產生細小皺紋,皸裂,唇焦等。
參考中藥(宣肺袪風,補益肺氣,養陰生津):
桑葉、白芷、黃芪、白蒺藜、天冬等
從脾看美容
中醫認為,脾主肌肉,為後天之本及氣血生化之源。若長期脾胃功能失調可影響形體肥瘦,肌肉虛實及彈性,面色唇色等。脾胃積熱則皮膚油膩粗糙,肥胖,便秘,口臭體臭,痤瘡,酒渣鼻,皮膚容易過敏;脾胃虛弱則皮膚乾枯,面色萎黃,精神疲倦乏力,肌肉鬆弛下垂,口唇色淡無光澤。
此外,脾主運化水液,參與水液代謝,水液停留可致皮膚敏感。脾失健運,水濕內停,痰濕內盛則肥胖臃腫,嗜睡神疲,胸悶多痰,面色黃白,面部浮腫;脾胃濕熱則引致多種皮膚病,如斑禿,脂溢性皮炎,皮膚瘙癢,毛囊炎,濕疹等
參考中藥(益氣健脾,化痰除濕):
黨參、白朮、茯苓、陳皮、法半夏等
從肝看美容
中醫認為,肝主情志,藏血並調節血量,營養雙目及指甲筋腱,與月經有關。肝血不足則面色晃白,眼乾無神,視物昏花,指甲乾枯薄脆,關節屈伸不利,動作遲鈍;情志內傷,肝失疏泄則煩燥易怒,月經不調,月經疹,痤瘡,黃竭斑等;肝腎不足則加速人體衰老,面色憔悴晦暗,脫髮,聽力下降,眼花,腰膝酸軟;肝腎陰虛,肝陽上亢則形體消瘦,皮膚乾燥晦暗,頭髮脫落乾枯,心煩失眠,黑眼圈,黃竭斑等;肝膽濕熱則面垢較多不潔,面色黃染,易生帶狀疱疹及婦科帶下病等。
參考中藥(疏肝養血,滋養肝腎):
桑椹子、枸杞子、女貞子、白芍、旱蓮草等
從腎看美容
中醫認為,腎藏精,主生長發育生殖,為先天之本及生命衰老之根。腎中精氣為人體生理性自然逐漸衰老的內在根據,通過後天的養生保健,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精神及作息調養,以後天養先天,延緩腎精衰退的速度,以達延年益壽,抗衰老的作用。腎精虧虛則駝背彎腰,活動不靈活,皮膚鬆弛,皺紋白髮脫髮,膚色暗啞無光澤,牙鬆脫落,眼朦健忘,聽力下降等。
參考中藥(補腎益精,調補陰陽):
制首烏、菟絲子、龜板、山茱萸、肉桂等
2014年9月12日星期五
口瘡飛滋赤痛引致茶飯不思?
提起口瘡飛滋,相信不少港人都曾經試過這種「經驗」,最令人困擾就是進食時刺激患處加劇痛楚,尤其是口瘡位置在口唇或舌頭附近,令人疼痛無比。
坊間亦有不少偏方治療口瘡,如西瓜霜、龜苓膏、廿四味、五花茶、野葛菜水、鹽水漱口等,其中一些方法的確有點效果,不過並不是人人皆宜,臨床上遇過一些病人用了以上方法後反而令口瘡情況加劇,這說明了口瘡並非一定屬於「熱氣」、「上火」,先要詳細了解患者的體質虛實,才可對症下藥以免弄巧反拙。
口瘡的定義
口腔黏膜反覆發生表淺、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潰瘍患處有明顯疼痛,又稱口舌生瘡、口瘍等。病程一般較短,多為7-10天可自行痊癒。現代醫學稱本病為「復發性口腔潰瘍」。
常見成因
有關其他口腔黏膜疾病
順帶一提,除了口瘡之外,口腔內不同程度的發炎及潰瘍性質可診斷為不同疾患,而且可伴其他症狀,臨床診治時應以茲鑒別:
從中醫角度,口瘡多屬熱証,不過亦要分清楚實熱與虛熱,還有不同臟腑熱,亦有部分患者屬脾胃虛弱型體質,他們往往飲服清熱解毒涼茶後會有反效果。因此,要仔細分清楚不同証型: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口瘡飛滋赤痛引致茶飯不思?
坊間亦有不少偏方治療口瘡,如西瓜霜、龜苓膏、廿四味、五花茶、野葛菜水、鹽水漱口等,其中一些方法的確有點效果,不過並不是人人皆宜,臨床上遇過一些病人用了以上方法後反而令口瘡情況加劇,這說明了口瘡並非一定屬於「熱氣」、「上火」,先要詳細了解患者的體質虛實,才可對症下藥以免弄巧反拙。
口瘡的定義
口腔黏膜反覆發生表淺、圓形或橢圓形小潰瘍,潰瘍患處有明顯疼痛,又稱口舌生瘡、口瘍等。病程一般較短,多為7-10天可自行痊癒。現代醫學稱本病為「復發性口腔潰瘍」。
常見成因
- 進食過多刺激性或溫度過高的食物,使口腔黏膜局部損傷
- 一些物理性損害,如尖銳利器或過硬食物刮傷、患者不自覺咬傷口腔內壁
- 一些牙科疾患如牙周病、蛀牙等,口腔內細菌積聚可引起局部黏膜發炎
有關其他口腔黏膜疾病
順帶一提,除了口瘡之外,口腔內不同程度的發炎及潰瘍性質可診斷為不同疾患,而且可伴其他症狀,臨床診治時應以茲鑒別:
- 口糜(口腔黏膜糜爛成片,潰瘍範圍較大,可有特殊氣味及局部淋巴結腫大) 可參考「感染性口炎」、「藥物過敏性口炎」、「多形性紅斑」等
- 口疳(口腔黏膜及牙齦發生小水泡,繼而潰爛,好發於兒童,又稱熱毒口瘡。嚴重者滿口糜爛屬口糜範圍) 可參考「疱疹性口炎」
- 鵝口瘡(口舌黏膜佈滿白屑,形狀似鵝口,又稱雪口瘡或白口瘡。好發於嬰幼兒,發生於成人則屬口糜範圍) 可參考「口腔假膜型白色念珠菌病」
- 唇風(唇部腫脹,乾燥脫皮,皸裂出血,潰爛,滲出結痂等) 可參考「慢性唇炎」、「口唇血管神經性水腫」
從中醫角度,口瘡多屬熱証,不過亦要分清楚實熱與虛熱,還有不同臟腑熱,亦有部分患者屬脾胃虛弱型體質,他們往往飲服清熱解毒涼茶後會有反效果。因此,要仔細分清楚不同証型:
- 心脾積熱(口瘡數目較多,面積較大或融合成片,潰瘍紅腫疼痛,潰瘍面為淺黃色)
- 肺胃熱盛(口瘡發作迅速,分布廣,潰瘍面積小而數目多,色紅疼痛)
- 肝鬱化火(口瘡常於經前或情志不舒時發作,口瘡或多或少)
- 陰虛火旺(潰瘍反覆發作,面積不大,數目不多,邊緣稍紅,輕微灼痛)
- 脾胃虛弱(潰瘍數目不多,疼痛不甚,癒合較慢,口瘡邊緣水腫,色淡或暗紅)
- 注意日常飲食種類,多吃蔬果,少吃辛辣油膩煎炸等「熱氣」食物,戒煙酒
- 保持大便暢通以預防口瘡口臭,有助維持消化道的健康
- 作息定時,以確保充足睡眠,有助促進新陳代謝及潰瘍癒合
- 早晚用鹽水或漱口水漱口,以保持口腔衛生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口瘡飛滋赤痛引致茶飯不思?
2014年9月4日星期四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