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6月21日星期六

QQTV 中醫飲食的學問

所謂「民以食為天」,中國人一向十分注重飲食,不論飲食習慣、文化風俗、形式種類等都極具特色,當中的智慧包括醫食同源及中醫藥膳養生。那麼,傳統中醫有什麼飲食學問呢?

中醫認為,飲食養生應以清淡飲食且肉素相兼為主。此外,也主張人們不偏食某種食物,不過飢過飽,進食定時定量,多食清淡少食肥膩,再配合勞逸有度,體質自然強壯且百病不生。

簡單來說,可用4個英文字概括飲食學問:Quality(食物的性味)、Quantity(進食份量)、Timing(進食時間)、Variety(食物種類及多樣性)。
 
 
  • Quality(食物的性味)
中醫認為,食物一般分為三大性質:一類為平性;一類為寒涼;一類為溫熱。平性食物基本上很多人都適合食用;寒涼性質食物多有滋陰清熱、涼血解毒作用;溫熱性質食物有溫經助陽、活血散寒作用。

此外,中醫將食物分為五味:辛、甘(淡)、酸(澀)、苦、鹹。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辛入肺金,甘入脾土,酸入肝木,苦入心火,鹹入腎水。然而,酸、苦、咸偏於寒涼;辛、甘偏於溫熱。可見,五味各有不同作用:
    • 酸 - 能收能澀,有收斂止瀉、健胃消食作用
    • 苦 - 能燥能泄,有清熱燥濕、泄熱瀉火作用
    • 甘 - 能補益和中緩急,有滋補強壯、調和胃氣作用
    • 辛 - 能行能散,有發散解表、行氣活血作用
    • 鹹 - 能軟下堅,有軟堅散結、潤下通便作用
因此,食物不單只填肚充飢,更可補虛扶正、瀉實袪邪。不過,中醫認為,飲食五味偏亢則損傷臟腑。根據五行相克理論,鹹多傷心(水克火),酸多傷脾(木克土),苦多傷肺(火克金),辛多傷肝(金克木),甘多傷腎(土克水)。
 
 
  • Quantity(進食份量)
中醫有云:「脾為後天之本,脾主運化,脾為氣血生化之源」,「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眾所周知,進食份量應以早午餐較多,晚餐較少,而且每餐以七至八成飽為度,過飽則加重脾胃負擔,影響運化吸收及氣血生化,身體便容易生病。
 
 
  • Timing(進食時間)
中醫著重子午流注養生法則,人體臟腑氣血經絡流注隨著一天十二個時辰而變化,所以十分著重飲食及勞逸的時間性:
    • 上午7-9(辰時),此時胃經較活躍,有利於消化吸收,應當進食早餐
    • 下午1-3(未時),此時小腸經較活躍,有助於吸收營養,應當食午餐
    • 下午7-9(戍時),此時心包經協調心臟功能,應保持心境開朗,亦不應進食過飽
此外,進食的速度亦不應太快,咀嚼及吞嚥過急會直接影響胃腸消化系統,可引致胃痛腹痛、噯氣呃逆、嘔吐不適、消化不良、積滯等各種問題,所以要緊記定時進食,細嚼慢嚥啊!
 
 
  • Variety(食物種類及多樣性)
中醫飲食之道切忌不可五味太過,而且食物不同的性味各有不同的作用,因此日常飲食十分著重進食不同種類的食物,以達到吸收均衡的營養。從營養學角度,不同種類食物含多種不同營養及維生素,而且不同食物所含不同的複合物及不同的配搭可帶來不同的效用。所以,緊記不要偏食啊!
 
 
由此可見,QQTV體現了中國人飲食文化的「中庸之道」!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中醫飲食學問源自「中庸之道」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