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1月5日星期四

何謂「耳水不平衡」? 中醫如何診斷及治療?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耳水不平衡」這個常見症狀,但其實這是一個很籠統的說法,並非正式的醫學名詞,那究竟「耳水」的意思是什麼?為什麼會出現「不平衡」的狀態?筆者臨床上經常遇見兩種疾病:「美尼爾氏病」及「耳石症」,那不如從這兩個方面解說一下吧!


美尼爾氏病(常被稱為「耳水不平衡」)
本病屬耳源性眩暈,內耳眩暈病是一種內耳病變,主要表現為發作性眩暈,並伴噁心嘔吐,耳鳴及逐漸聽力減退等症,真正病因至今未明,多數人認為由於植物神經功能失調引起迷路動脈痙攣,循環障礙,繼而使內淋巴液代謝失調而導致迷路水腫及內淋巴壓力增高所致,亦可能與缺乏維他命B有關。

其實所謂「耳水」,可理解為內耳淋巴液,當內耳內淋巴液的產生與吸收不平衡,致使內耳壓力增高及功能失調,引起內淋巴水腫,常見原因是:
1. 局部水和電解質平衡失調
2. 內淋巴自動調節紊亂
3. 內耳局部過敏,部分患者可伴噁心嘔吐
4. 全身性代謝疾病的局部表現


臨床症狀表現:
1. 聽力下降,可伴耳鳴
2. 維持數小時旋轉眩暈,天旋地轉感,可伴噁心嘔吐,或數月或數年間歇發生
3. 耳內脹感



耳石症(又稱「良性陣發性姿勢性眩暈」)
本病同樣表現為眩暈及伴噁心嘔吐,不過與美尼爾氏病的分別是眩暈持續的時間有所長短。耳石症的症狀表現為常於頭部旋轉後或起床後眩暈,並維持數秒,常發生於頭部移動或某個位置時,躺下來眩暈症狀便會消失,可伴噁心嘔吐,但無聽力下降。

簡單來說,耳石症的病因是不正常的遊離內耳石引致,當內耳沉澱物於不適當位置形成內耳石,且離開了耳內半規管應有的位置,形成耳內一些撞擊而致暈。因此,當頭部靜止定下來時,耳石沉澱後則眩暈減輕,現代醫學多建議患者接受物理治療,使耳石位置回復正常。然而沉澱物形成仍原因不明,這可能與頭部創傷及內耳退化有關。


眩暈的護理:
1. 保持身心安靜
2. 在安靜及無直射光的環境下靜養
3. 採取最舒適的頭位與體位休息,避免床搖動及突然抬起頭部
4. 留意其他症狀:眩暈發作前,是否伴隨頭痛、耳鳴或聽覺喪失,並要觀察是否有意識、言語或運動障礙,還要觀察血壓,呼吸及脈搏,有否四肢活動困難,失去知覺等中風症狀
5. 眩暈可與精神或情緒問題有關
6. 睡眠不足與過勞,也可引起眩暈。適當控制水份吸收與減少進食鹽份也可減輕症狀



現代醫學治療:
1. 藥物、手術、飲食和休息
2. 平衡復康訓練:利用身體、感覺和眼睛協調活動,增強患者的平衡能力
3. 專用平衡復康器械



中醫治療:
中醫認為,不論美尼爾氏病或耳石症都可歸納入眩暈、耳鳴範圍內。中醫大致上分為兩種證型:
1. 痰濕壅滯(多見於眩暈發作期)
治則:溫化痰濕,袪風止眩
針灸穴位:百會、風池、印堂、聽宮、內關、豐隆、中脘
方藥:半夏白朮天麻湯加減


2. 脾腎氣虛(多見於發作間歇期)
治則:健脾益氣,補腎充腦
針灸穴位:百會、膻中、氣海、關元、足三里、太溪、絕骨

方藥:補中益氣湯加減

另可參考這篇文章:
美尼爾氏病(又稱梅尼埃病),又俗稱「耳水不平衡」
美尼爾氏病(梅尼埃病)的中醫治療(耳水不平衡)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