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者臨床上遇到不少汗証的病人,不論肥瘦也出現不同種類性質的出汗症狀。一般而言,出汗大致可分為三種:
- 生理性出汗(發生於天氣環境酷熱,運動後,情緒激動後,吃辛辣食物或熱湯後)
- 病理性出汗(不受外界環境因素影響,主要為身體狀態變化影響)
- 服用發汗解表中藥後出汗(此為中醫治療外感風邪表証的一種方法)
從現代醫學來說,出汗症狀可見於多種不同疾病,例如甲狀腺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機能亢奮、低血糖症、休克等。此外,注意一點,若患者表現大汗淋漓,四肢冰冷,面色蒼白,脈搏微弱等虛脫症狀,則應即時送院搶救。
坊間所云的「流淡汗」就是中醫理論所說的「虛汗」,其發病機理主要為人體正氣虛衰,汗証就是由於人體陰陽偏盛、偏虛,皮膚腠理(汗孔)疏鬆,津液外泄失常所致。汗証主要可分為自汗及盜汗,自汗是日間時時出汗,活動後加甚;盜汗是晚間睡眠時出汗,醒來則汗止。
對於汗証,中醫著重分別陰陽虛實:
- 自汗多為肺衛不固或營衛不和
- 盜汗多為陰虛火旺
- 肝火、濕熱所致者則為實証
有關中醫治療方面,原則上要針對汗証本身腠理不固,津液外泄的病變情況,且分別虛實以收斂止汗;虛証應益氣養陰,固表斂汗;實証應清肝泄熱,化濕和營。
証型分類:
- 肺衛不固(出汗後怕吹風,勞累後尤甚,且容易感冒,體倦乏力)
- 生黃芪、白朮、防風、浮小麥、糯稻根、生牡蠣等
- 營衛不和(出汗後怕吹風,時寒時熱,周身酸軟,半身或局部出汗)
- 桂枝、白芍、生姜、大棗、炙甘草、生龍骨等
- 陰虛火旺(睡眠時出汗,五心煩熱,兩顴泛紅)
- 當歸、生地、熟地、黃芪、黃連、黃芩、黃柏等
- 邪熱鬱蒸(蒸蒸汗出,汗黏或色黃,口苦心煩,面紅耳赤)
- 龍膽草、黃芩、梔子、柴胡、澤瀉、通草等
日常調攝護理:
- 出汗之後,避免吹風受涼,以免引起感冒或鼻敏感等症狀
- 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
- 多喝開水,以補充汗液流失的水分
- 宜選擇質料快乾透汗的衣服,以保持皮膚乾爽;衣服及被子亦不應過厚
- 飲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濃味食物,以免加重出汗症狀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