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2月5日星期二

分泌性中耳炎的中醫診治

分泌性中耳炎是以耳內脹悶堵塞感,傳導性聽力下降及鼓室積液為主要特徵的中耳非化膿性疾病,又稱「漿液性中耳炎」,「鼓室積液」,「卡他性中耳炎」,「滲出性中耳炎」,「非化膿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等,可分為急性和慢性兩類。

急性分泌性中耳炎是在咽鼓管發生急性阻塞的基礎上發病,或在此基礎上加上感染因素而致病。臨床特點為耳悶,耳中閉氣感,聽力下降,有些患者伴有耳鳴。檢查鼓膜可見內陷,或見鼓室積液徵,聽力檢查有傳導性聾,聽力下降早期以低頻區為主,晚期則高頻區明顯。

慢性分泌性中耳炎起病緩慢,或由急性者未徹底治療而轉成慢性,臨床表現與急性者相似,但鼓膜內陷更明顯,鼓室積液則大多較黏稠甚至成膠狀。

本病的病機主要是「氣滯」和「痰阻」,氣滯即氣行不暢,痰阻即痰濕阻滯。臨床上又可分為風邪之痰,濕濁之痰,脾虛之痰和腎虛之痰四類。本病的治則為化痰通竅。

1. 風邪之痰
風邪犯肺,肺氣不宣,津液不能布散,則腐化為痰,積滯耳竅。
症狀:多見於發病1-2周內。耳中閉塞感明顯,聽力下降,或伴有表証。
治則:疏風宣肺化痰
方藥:三拗湯加味。發熱,微惡寒,鼓膜微紅,口微渴,屬風熱之証,宜用桑菊飲。鼓膜微紅而鼓室積液較多者,可用銀翹散合二陳湯加減。

2. 濕濁之痰
外感濕濁或暑濕之邪氣上蒸耳竅,津液停聚於耳竅。
症狀:多見於本病的「亞急性」階段。起病1-2周以後,鼓室積液較多,頭腦昏重,口中不渴,大便稀溏。
治則:燥濕化痰
方藥:根據鼓室內積液情況而定,鼓室積液稀薄,穿刺抽盡,不久又滲出而盈,宜用二陳湯,積膿稠黏者,宜用三子養親湯。若鼓室積膿長久不能消去,可謂「老痰」,可用控涎丹,不過要注意藥量不可過大,亦不能久用,以防傷及正氣,且病人體質虛弱,脈來細弱者不可妄用。

3. 脾虛之痰
脾陽不振,不能溫化水液,則津停成痰。脾虛而清陽不升,則濁陰蒙罩清竅,痰濁儲留於鼓室。
症狀:病程較長,耳中脹悶感時輕時重,面色萎黃,食欲不振,腹脹腸鳴,大便溏薄。
治則:健脾化痰
方藥:參苓白朮散合二陳湯。若在暑季或長夏之時,可加藿香,佩蘭,青蒿,荷葉等清暑化濕之品。

4. 腎虛之痰
腎氣不足,陽不制陰,則水液上泛,停滯耳竅成痰致病。
症狀:病程亦長,鼓膜內陷明顯,伴見形寒怕冷,腰膝酸軟,夜尿頻多。
治則:溫腎化痰
方藥:金匱腎氣丸。本病痰滯而僵化,只有溫化之劑才有利於通竅,若一加滋潤,則寒涼內逼,反而更助其僵。


非化膿性中耳炎時間久者,往往形成「黏連性中耳炎」,患者耳中脹悶,閉氣感時輕時重,鼓膜明顯內陷,變厚,混濁,可有瘢痕及鈣化斑,運動不良。聽力下降為傳導性聾。這時全身不一定有明顯的其他症狀。此屬氣血凝滯,瘀結耳竅。治療要活血化瘀通竅,可用通竅活血湯或化瘀聰聽丸。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