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9年1月14日星期一

鼻出血的中醫診治

鼻出血指鼻腔內出血,是一種常見的病症,可出現於各種年齡。輕者僅涕中帶血或鼻腔內少量滲血,嚴重者出血如湧,甚則可引起休克。鼻出血可見於鼻腔任何部位,多見於鼻中膈,特別是利特爾區(又稱Little氏動脈叢,Little’s area)。

臨床觀察青少年出血以鼻腔前部佔多數,中老年則以鼻腔後部出血多見。中醫稱本病為鼻衄,出血量多稱為鼻洪,婦女月經期代償性鼻出血則稱為倒經。鼻出血的病因,除外傷之外,主要有以下幾點:
  • 燥氣傷陰
病因病機:感受外來燥邪,或感受風熱之邪,邪盛而化燥,或素體陰血虧少而致燥氣內生,燥氣傷陰助火,熏灼血脈,迫血外溢。
症狀:多見於春秋季節,鼻黏膜乾燥,利特爾區粗糙甚則皸裂,或見鼻甲乾燥,鼻道空曠,或有少許乾痂,伴有口唇乾燥,大便秘結
治則:養陰潤肺生津
方藥:養陰清肺湯,清燥救肺湯
  • 火迫血行 
病因病機:火性上炎,熏灼鼻竅,逼血妄行,而致鼻衄。火者,有肺經鬱熱,心火上炎,肝火(陽)上亢,胃火熾盛等。
症狀:發病較急,出血量多,出血部位大多在利特爾區,稍受外來刺激,如噴嚏流涕,咳嗽,熱水洗臉,頭部低下等均可引起出血。檢查見鼻黏膜充血,糜爛,或有潰瘍,或有活動性出血,伴有煩熱,口渴多飲,大便秘結,小便黃赤。
治則:清熱瀉火,滋陰清熱,涼血清熱,疏風清熱,亦要分別清肺火,心火,胃火,肝火:
    • 手太陰肺經,多氣少血,故出血量相對較少,並伴有乾咳少痰等。治宜清肺為主,方用加減清衄湯
    • 心火上炎多心煩,夜寐不佳,小便黃赤。治宜清心瀉火,方用導赤散
    • 陽明胃經多氣多血,故出血量多,難以驟止,伴有煩渴多飲,口氣臭,大便乾結等。治宜清胃瀉火,方用加減清胃湯
    • 肝火甚者,多見於中老年患者,常伴有高血壓,出血量多,伴有面紅目赤,口乾口苦,頭痛目眩,常發於鬱怒或酗酒,貪食辛辣之後。治宜清肝瀉火,方用龍膽瀉肝湯加減 
  • 脾不統血
病因病機:脾有統攝營血功能,若脾氣虛弱,統攝無權,則血不歸經而外溢。
症狀:氣虛脾不統血,出血多為滲出性,量或多或少,頻繁反覆不休,鼻黏膜大多蒼白,出血部位不一,有時很難找出出血點,一般在疲勞,少寐等情況下更易發作,伴有神疲乏力,頭暈目眩,食欲不振,大便不調,血液檢查常見血紅蛋白及血小板減少。
治則:補脾攝血
方藥:止血歸脾湯
  • 陰虛陽亢 
病因病機:人體以一水以濟五火,陰水一虧,虛陽亢盛,肝腎之相火上亢,迫血外溢。
症狀:出血多見於夜間,量較多,不易找出出血點,黏膜乾燥而充血,伴有頭昏目眩,心煩失眠,口乾,耳鳴
治則:滋陰潛陽,平肝攝血
方藥:加減羚角鈎藤湯。見腰膝酸軟,潮熱盜汗等腎陰不足者,可用知柏地黃湯。
以上四者,常互相影響轉化,如火能致燥,燥能化火,火耗津液則使陰液更虛,陰津虧損,不能制火而致虛火更旺,肝陽橫逆克土,則脾土更衰,脾氣虛弱,則統攝無權等。

本病的治療除了常用的內治法,亦會採用外治法,其治療原則主要為止血。
  • 凡鼻中膈及利特爾區黏膜粗糙,充血或乾裂者,可塗黃連膏,每天1-2次。 
  • 凡局部有糜爛,潰瘍者,可用黃連油膏紗布蓋貼,每天更換2-3次。 
  • 凡有活動性出血者,應用黃連油膏紗布填塞後壓迫止血,或用凝膠海綿加麻黃素或用消毒過的馬勃壓迫止血,再用油膏紗布或棉布填塞。壓迫止血。填塞要緊,應保持一定壓力,每天應更換1次,出血停止後,6-8小時可去。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