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2月23日星期二

《澄明彙編》出世啦!

當上中醫這些年來,從沒料到今天能夠出版一本有關中醫臨床心得的著作-《澄明彙編》,本書一方面向讀者分享一些中醫小知識,另一方面則綜合及整理了我們作為中醫師臨床上的一些所見所聞及有所啟發的事情。

於寫作的過程中,令我想起一位中醫老師的一句話:「中醫路很漫長,要慢慢走,細細看,才能漸漸意會它的精彩!」

共勉之!

---------------------------------------

本書簡介:

本書主要介紹一些中醫理論、疾病治療、病例分享及日常生活飲食小提示等,其內容分為五篇,包括:

  • 護聲篇(主要從中醫及現代醫學角度解說一些喉科理論及聲線疾病的診斷治療,亦會討論一些坊間對護聲的各種謬誤)
  • 養生篇(從飲食情緒、生活作息、中藥進補、足浴泡腳等各方面,簡述中醫的養生智慧)
  • 飲食篇(簡述一些常見保健護聲食物及中藥材的性質及服用建議)
  • 中醫美容篇(從中醫角度解說各種皮膚容貌的問題,亦提出一些中藥食療及外治法、局部穴位按摩、皮膚保養心得等)
  • 眼科篇(介紹中醫眼科理論,以及一些常見眼疾如黃斑病變、青光眼、角膜疾患等,亦分享結合中西醫診斷及治療的一些眼科病例)

如對本書有興趣,可於澄明堂購買,每本港幣四十元。 或可Google Play 購買

2014年12月19日星期五

討論陽光對皮膚的損害(日光性皮炎)

常說曝曬陽光可使皮膚加速衰老,除了令皮膚產生色斑之外,某些人於暴曬之後表現為一種急性皮炎-「日光性皮炎」,可理解為患者對陽光過敏的一種疾病。

日光性皮炎是由局部皮膚受過度的日光照射後引起的急性紅斑或水泡性皮膚炎症,中醫稱為「日曬瘡」。

本病易發於夏季,往往於日曬後數小時出現皮損,輕者只有輕度紅斑,重者則見水腫性紅斑,邊界清楚,局部有灼熱、疼痛感,嚴重者可出現水泡或大泡,或伴有頭痛頭暈、噁心發熱等全身症狀,病程1-7日,皮疹消退後可有脫屑及輕度色素沉著。

病因病機
  • 熱毒侵襲:炎夏陽光曝曬,直射皮膚,致肌表氣滯血熱,損傷肌膚,形成日曬瘡
  • 濕毒搏結:暑多夾濕,暑濕熱毒最傷肌膚,故出現水腫紅斑水泡等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主要由日光中的UVB所致。當紫外線被真皮吸收後,在毛細血管周圍的蛋白質發生氧化反應產物,引起皮膚紅斑反應;當皮膚受UVB照射後,上皮細胞受損,釋放組織胺等化學介質,引起血管擴張或滲出。


內治法
  • 熱毒証(日曬後部位先痛後損,皮膚色紅漫腫,表現緊張光亮或有紅色丘疹密布,局部刺癢痛)
      治則:清熱解毒解暑
      可用紅花、野菊花、金銀花、西瓜翠衣、荷葉等
  • 濕毒証(曝曬部位出現紅斑,面積較大,腫脹明顯,有大量水泡密布,部分可潰爛瘙癢,身熱口渴)
      治則:清熱袪濕解毒
      可用滑石、茵陳、黃芩、通草、連翹等


外治法
蒲公英30g、甘草20g、金銀花20g,煎水外洗。



調攝護理
  • 避免在烈日下工作或活動,或加強防曬措施,如外塗防曬霜、戴闊邊帽、穿著長袖衫及長褲
  • 日曬是引起皮膚變黑和老化最主要的外因,因此應養成外出前使用防曬護膚品的習慣
  • 曬傷期間,可進食清熱解暑利濕的飲食,如綠豆、西瓜、生苡仁、海帶等

2014年12月12日星期五

誤用化妝品可損害皮膚(化妝品皮炎)

很多女士因為愛美而使用各種化妝品,不過須注意化妝品的成份會否引起皮膚過敏或皮炎,不然則弄巧反拙繼而損害皮膚了!本文則從中醫角度討論「化妝品皮炎」的診斷、內外治法及護理心得。

化妝品皮炎是接觸性皮炎的一種,是皮膚或黏膜接觸某些化妝品之後,在接觸部位所發生的急性炎症。中醫稱為「粉花瘡」,患者多為常用各種化妝品的婦女。早期只在塗抹化妝品的皮膚區域出現密集性小丘疹,呈淡紅色或紅色,邊界清楚,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癢,日久留有色素沉著和皮膚粗糙。

病因病機
先天體質較弱,當直接接觸化妝品、染髮劑、唇膏、首飾等,則使風邪停滯肌膚,鬱而化熱,熱邪與氣血相搏結,發為紅斑、腫脹、水泡等。

現代醫學認為,本病病因主要分為兩方面:
  • 過敏反應:有些人在接觸化妝品後經過一定潛伏期,在接觸部位的皮膚黏膜上發生變態反應,引起皮炎
  • 直接刺激反應:某些藥物性化妝品含有鉛、水銀等有毒重金屬,或一些劣質變質的化妝品,均可直接刺激皮膚引起接觸性皮炎。

內治法
  • 瘙癢型(多在化妝後即感到局部皮膚瘙癢、灼熱、疼痛,但無皮疹出現或很輕微)
  • 治則:清熱涼血,疏風止癢可用生地、防風、蟬蛻、苦參、荊芥、牛蒡子、蒼朮等

  • 皮炎型(使用化妝品4-5天後發病,輕者局部瘙癢、紅斑、脫屑;重者刺癢、灼痛,出現紅斑、腫脹、丘疹、水泡甚至糜爛滲液)
  • 治則:清熱涼血可用生石膏、生地、丹皮、赤芍、金銀花、連翹等

  • 色素沉著型(面部皮炎反覆發作後,出現色素沉著斑)
       治則:活血通絡散結
       可用桃仁、紅花、當歸、川芎、熟地、赤芍等

  • 痤瘡型(前額、兩頰、下巴部出現黑頭粉刺、紅色小丘疹,常見於30-40歲中年婦女,主要由不當使用化妝品所致)
       治則:清熱宣肺
       可用枇杷葉、桑白皮、黃連、黃柏、甘草、桑葉等


外治法
  • 青黛散(青黛60g、石膏120g、滑石120g、黃柏60g,研末和勻備用),用水調成糊狀外敷
  • 蒲公英30g、野菊花30g,煎湯待冷後濕敷


調攝護理
  • 忌用熱水、肥皂水清潔皮膚
  • 發病期間飲食宜清淡,忌食腥發動風、辛辣刺激的食物
  • 使用化妝品時,一旦皮膚發生瘙癢紅腫等反應,應立即停用。必須請皮膚科醫生做皮膚斑點測試,找出致敏原,以後避免使用
  • 不宜同時使用多種化妝品,若一直使用某種化妝品而感覺良好,則不必隨意更換其他化妝品
  • 一般含香味、美白、滋潤油膩、防曬袪斑等化妝品較易引起皮炎,故應少用
  • 不可使用劣質、過期、冒牌的化妝品

    2014年12月11日星期四

    您是「小肥肥一族」嗎?(肥胖)

    美容瘦身與Keep fit減肥一向是都市人經常討論的熱門話題,不過要保持美好身段、標準體重卻知易難行,畢竟都市人的西方飲食文化容易引致肥胖,而且近年更有年輕化的趨勢。簡單來說,肥胖的定義為當人體進食熱量多於人體消耗量而以脂肪的形式儲存於體內,使體重超過標準體重的20%者為肥胖,超過10%者為超重。
     
     
    要計算標準體重及有關指數,可參考以下資料:
    成人標準體重 = [身高(cm) – 100] x 0.9
    BMI = 體重(kg) ÷ 身高(m) ÷ 身高(m)


    分類

    BMI

    患上嚴重疾病風險

    過輕

    <18.5

    低(體重過輕對健康有其他影響)

    正常

    18.5 – 22.9

    普通

    過重(邊緣)

    23 – 24.9

    增加

    過重(中度肥胖)

    25 – 29.9

    中度

    過重(重度肥胖)

    >30

    高度

     
    從中醫角度,肥胖是在正虛(脾虛及腎虛)的基礎上,因生活安逸、進食過多、情緒失調、好坐好靜,進而化成痰濁瘀血,為本虛標實之証。本文嘗試從病因、中藥內治法、飲食療法及日常生活飲食小貼士討論肥胖的問題。
     
     
    病因病機
    • 脾胃積熱,進食過多或喜食肥甘,則使濕熱內生,壅滯肌膚使人肥胖
    • 久坐欠缺運動,脾胃呆滯,運化失司,化生痰濁,留滯於經絡、臟腑、肌膚而發成肥胖
    • 情緒失調,緊張焦慮可致五志化火,使胃熱食欲增加
    • 中老年人,腎氣不足,代謝率低下,易生痰濁瘀
    • 體質遺傳,肥胖者多有家族史,或先天身體新陳代謝率較低,易生痰濕瘀血。此外,家族長期形成的飲食習慣亦可引致肥胖
     
     
    現代醫學認為,單純性肥胖應為無明顯內分泌、代謝性病因,根據發病年齡及脂肪組織病理可分為:
    • 體質性肥胖
      • 有肥胖家族史
      • 自幼肥胖
      • 全身性肥胖,脂肪細胞增生肥大
      • 限制飲食及加強運動療效差,對胰島素不敏感
    • 獲得性肥胖
      • 起病於20-25歲,由於營養過度及遺傳因素而肥胖
      • 以四肢肥胖為主,脂肪細胞單純肥大而無增生
      • 飲食控制和加強運動療效較好
      • 胰島素敏感度經治療可恢復正常
     
    內治法
    • 脾虛濕盛(肥胖浮腫,神疲乏力,四肢困重,腹部鬆軟,月經量少,尿少,白帶量多,中年婦女多見)
              治則:益氣健脾,利水消腫
              可用防己、黃芪、茯苓、白朮、陳皮等
    • 脾胃積熱(肥胖體壯,消穀善飢,面色紅潤,精神飽滿,性情急躁,口乾舌燥,大便乾結,小便黃,易上火,口舌生瘡,多見於青年男女)
              治則:清胃通腑,涼血潤腸
              可用防風、連翹、黃芩、滑石、石膏、梔子等
    • 氣滯血瘀(肥胖,時胸痛脅脹,煩躁易怒,食欲亢進,月經不調,大便偏乾,失眠多夢,頭痛)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可用丹皮、梔子、柴胡、赤芍、川楝子、香附等
    • 陰虛內熱(肥胖,不耐勞動,五心煩熱,心煩失眠多夢,腰膝痠軟,頭暈耳鳴)
              治則:滋陰降火補腎
              可用知母、黃柏、生地、山茱萸、丹皮、澤瀉等
    • 脾腎陽虛(形體肥胖,臃腫,肌肉鬆軟下墜,面色淡白,形寒畏冷,精神倦怠,腰膝冷痛)
              治則:溫腎健脾壯陽
              可用鹿角膠、熟地、山茱萸、防己、黃芪、肉桂、杜仲 等
     
     
     
    飲食療法
    • 脾虛濕盛
      • 茯苓茶:茯苓5g、陳皮2g、茶葉2g。將茯苓及陳皮先煎20分鐘,再沖泡茶葉5分鐘後代茶飲
      • 苡米赤豆粥:苡米50g、赤小豆50g、澤瀉10g。將澤瀉先煎取汁,再與赤小豆及苡米同煮為粥
    • 脾胃積熱
      • 竹葉石膏粥:淡竹葉30g、生石膏30g、白米100g、金銀花15g。生石膏先煮30分鐘,與淡竹葉及金銀花同煮15分鐘,取汁與白米同煮至熟
      • 羅布麻芹菜:芹菜葉200g、羅布麻5g。將芹菜葉洗淨沖燙,羅布麻煎汁少許,合之涼拌並調味即可
    • 氣滯血瘀
      • 山楂茶:山楂、茶葉、茵陳、玉米鬚各10g,共煎水代茶飲用
      • 降脂飲:枸杞子10g、制首烏15g、決明子15g、山楂15g、丹參20g。以上材料文火水煎,取汁約1500ml,代茶飲用
      • 玫瑰茉莉茶:玫瑰花6g、茉莉花6g、菊花6g、綠茶10g。熱水沖泡代茶飲
    •   陰虛內熱
      • 決明子粥:決明子10-15g、白菊花10g、澤瀉10g、白米100g、冰糖少許。先將決明子放入鍋內,炒至微有香氣時取出,待冷卻後與白菊花及澤瀉同煮取汁去渣,放入白米,將煮熟時加入少許冰糖,煮沸即可。每日服食1次,7天為1療程
      • 枸杞粥:枸杞子30g、制首烏30g、桑椹30g、白米100g。將制首烏及桑椹同煎取汁去渣,將枸杞子、白米放入汁中煮成粥
    • 脾腎陽虛
      • 芡實粥:芡實10g、苡仁10g、淮山10g、白米50g。洗淨煮成粥
      • 參芪雞絲冬瓜湯:雞肉200g(切絲)、黨參及黃芪各3g,同放在砂鍋內,加水500g,以小火燉至八成熟,加入冬瓜片200g,加鹽、黃酒、味精適量,冬瓜熟透即可

    調攝護理
    • 控制飲食,依從低熱量、低糖、低脂的飲食原則
    • 適當的飲食結構:應選擇不飽和脂肪為主和膽固醇含量低的食物,忌食豬油、牛油、肥肉等,減少食鹽的攝取量以減輕心腎負擔和肥胖者常伴有的水鈉儲留。適量增加植物粗纖維食物,如麥片、海藻等
    • 戒煙酒,包括啤酒、白酒、果酒等。限制零食,用餐定時。尤其晚餐切忌進食過飽,因夜間人體消化力較弱,易致水穀停留,內生痰濕
    • 飲食以清淡為主,甜、鹹、辣、酸均可刺激食欲,甜味還易助濕生痰,而清淡食物不刺激食欲並可利尿通便
    • 增加運動量,促進食物消化及消耗熱量
    • 日常多吃有益減肥的食物及中藥,如:
      • 健脾利濕:茯苓、芡實、苡仁、淮山、玉米鬚、白蘿蔔、赤小豆、澤瀉、黑豆、冬瓜等
      • 行氣活血化瘀:山楂、玫瑰花、丹參、羅布麻、田七等
      • 清熱瀉火:竹葉、石膏、雪梨、芹菜、馬蹄、海蜇、西瓜、冬瓜等

     

    2014年12月5日星期五

    面部「可見一斑」?(雀斑)

    雀斑
    雀斑是色素性皮膚病,主要表現為面部皮膚出現淺啡色或深啡色斑點,好發於鼻樑兩側眼眶下部,無任何自覺症狀,日曬後加重。本病是一種常見染色體顯性遺傳性疾病,並和紫外線密切相關。病因多為先天腎水不足,虛火上炎,火燥相結於肌膚。

    內治法:
    • 腎水虧損(雀斑深啡色,膚色枯暗乾燥,中老年女性多見,可伴有五心煩熱,腰膝痠軟等症狀)
    治則:補腎滋陰,潤膚退斑
    可用熟地、山茱萸、女貞子、知母、丹皮、白薇等
    • 火鬱脈絡(以青年女性多見,冬天減輕,夏天加重)
    治則:散火通絡
    可用升麻、防風、白附子、黃芩、白芷、生地等


    外治法:
    雀斑方(白僵蠶、細辛各15g,去雜質並研為粉末,加水及蜜糖以作中藥面膜用途)


    調攝護理:
    • 避免日曬,外出應戴帽或雨傘,經常塗防曬霜、太陽油,盡量避免在陽光下工作、運動、旅遊
    • 日常起居生活規律,保持情緒穩定
    • 飲食均衡清淡,多攝取含維他命C的蔬果,如橙、檸檬、番茄、葡萄等,亦多攝取維他命E的蔬果,如芝麻、西蘭花、生菜等
    • 面部切忌塗上含有激素或類固醇的藥膏

    2014年12月4日星期四

    面部「可見一斑」?(黃褐斑)

    筆者發覺到很多女生都「見光死」,沒有勇氣「跟陽光玩遊戲」,須知道陽光中的紫外線一方面使體內產生自由基(Free Radical),加速身體氧化反應從而衰老;另一方面,日曬可使皮膚的黑色素積聚沉著,日久則形成雀斑、黑斑等。本文就從中醫角度討論一下黃褐斑及雀斑的診斷及治療。


    黃褐斑
    黃褐斑中醫稱為「黧黑斑」,又稱「肝斑」、「妊娠斑」,多發於女性,尤多見於中青年。本病主要表現為面部兩頰皮膚出現對稱性點片狀淡褐至深褐色斑,甚至呈淡黑色之色素沉著斑,大小不一,形狀不規則,邊界清楚,不高出於皮膚,摸之不礙手,無明顯自覺症狀。

    本病多因懷孕、更年期內分泌紊亂、口服避孕藥或日曬引起,也可因一些慢性病如肝病、結核病、腫瘤等繼發本病,亦可與精神情緒有關。此外,過度疲勞、休息不足、精神負擔過重可使色素斑加深擴大,當全身症狀改善後,色斑可減輕甚至消失。

    內治法:
    • 肝鬱氣滯(以婦女為主,可伴有不孕或有月經不調病史,亦可見於部分肝病男性患者。色斑大小不定,邊界清楚,形狀如地圖或蝴蝶狀,煩躁抑鬱時加重加深,可伴有脅痛乳脹,易怒口苦,食欲差,女性可於月經前色斑增大加深。)
          治則:疏肝理氣,活血化瘀
          可用柴胡、香附、鬱金、白芷、白芍等
    • 脾虛(色斑面積較大,可累及前額、鼻翼、口周部位,腹脹納呆,形體臃腫,女性白帶較多)
      • 濕熱內蘊(面部皮膚油膩,面垢較多)
                 治則:清熱利濕,健脾袪斑
                 可用蒼朮、茵陳、生苡仁、澤瀉、敗醬草等
      • 脾虛氣弱(經常疲倦乏力)
                 治則:益氣健脾,去濕袪斑
                 可用黨參、白朮、茯苓、冬瓜子、白扁豆等
    • 腎虛(色斑較深,呈灰黑色,面色晦暗)
      • 陽氣虛衰(形寒肢冷,夜尿頻而清長,不孕不育)
                 治則:溫陽益腎,化瘀退斑
                 可用制附子、肉桂、熟地、懷牛膝、益母草等
      • 陰虛火旺(皮膚乾燥,形體較瘦,腰膝痠軟,頭暈耳鳴,失眠多夢)
                 治則:滋陰降火,涼血化瘀
                 可用女貞子、生地、丹皮、旱蓮草、桑寄生等


    此外,還有一些中藥有助化瘀袪斑:
    當歸、澤蘭、澤漆、蘇木、香附、制乳香、制沒藥、雞血藤、益母草、丹參、桃仁、莪朮等


    外治法:
    以下兩種外用面霜藥膏以作參考,早晚各用1次,薄薄塗於色斑處:
    • 袪斑霜(當歸、白芷、丹參、紫草)
    • 七白膏(白芷、白蘞、白朮、白及、白茯苓、白附子、細辛)

    2014年12月1日星期一

    脫髮白髮,緊記補養肝脾腎!

    雖說「十個光頭九個富」,但是愛美是人人的天性,不論頭髮枯黃發白、欠缺光澤,甚至是脫髮,都對個人的儀容大打折扣。

    早於六、七十年代市面上已經出現烏髮生髮產品,香港這幾十年來坊間各有特色的美髮產品多不勝數,近年還加入中藥成分,還向大眾教育其實頭髮的健康不單只是局部的問題,於中醫角度來說,這是臟腑氣血不調所表現出來的體徵。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頭髮的健康與肝腎關係密切,中醫有云:「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精,其華在髮」、「肝藏血,髮為血之餘,肝主疏泄,調暢氣機,肝腎同源」等,另外「脾為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脾主運化」,可見脾亦對生髮潤髮十分重要。

    頭為諸陽之會,臟腑清陽之氣、氣血、腎精匯聚上注於頭。因此,毛髮粗壯濃密且有光澤,為五臟強壯、氣血旺盛的表現;毛髮稀疏色淡易脫,為氣血不足的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情緒波動時使交感神經系統紊亂,令局部血管收縮,繼而血液循環障礙,影響毛髮毛囊的血液營養供給而導致白髮脫髮。可見主要考慮兩方面,一為氣血營養的供給量,一為氣血營養的輸布通暢度。

    毛髮病成因:
    • 腎虛(腎虛致臟腑精華虧虛,不能化生陰血及毛髮,可見脫髮或頭髮早白)
    • 肺弱(肺主宣發,有助輸布氣血津液至臟腑及毛髮九竅,故肺氣虛見毛髮變白或枯焦無澤)
    • 血瘀(瘀血內阻,新血不能灌注於髮根,故可見突發性大面積脫髮)
    • 血熱(過食辛辣厚味食物,情志抑鬱化火,肝木化火耗傷陰血腎水,或血熱生風,上擾頭部,髮根失養,毛髮則脫落或焦黃變白)
    • 血虛(血虛則脈絡空虛失養,毛髮乾枯不潤,稀疏黃軟脫落)
    • 濕熱(飲食肥甘厚味,傷及脾胃,濕熱上蒸髮根,故見頭髮黏膩,稀少脫髮)
    • 情志(情志內傷,損傷心脾,氣血生化無源,白髮脫髮)
    • 胎弱(先天性,有遺傳傾向,頭髮生長遲緩,稀少枯黃無光澤)

    証型分類:
    • 血熱生風(頭髮突然成片脫落,頭皮光亮,局部微癢,可見心煩口渴,便秘,多因情緒抑鬱化火,心火旺盛風動)
    • 精血虧虛(毛髮脆弱,枯黃無澤,頭頂兩鬢逐漸脫落,伴顏面衰老,頭暈眼花,腰膝痠軟,手足心熱)
    • 氣血兩虛(頭髮細軟,乾燥無澤,頭髮均勻脫落,逐漸稀疏,伴氣短乏力,面色無華,手足無力麻木,尤見於婦女及小兒)
    • 瘀血阻滯(頭髮部分或全部脫落,可伴鬚眉脫落,病程較久,可伴頭痛,面色晦暗)

    對於頭髮的病理表現,臨床上中醫美容可參考「斑禿」、「白髮」、「黃髮」三種:


    斑禿
    斑禿,中醫又稱「淋風」、「鬼剃頭」,是一種突然發生的頭部局限性斑片狀脫髮,形狀呈圓形、橢圓形或地圖狀,大小不等,邊界清楚,脫髮處頭皮正常或光滑。部分患者甚至數天或數月內頭髮全部脫光,這稱為「全禿」;嚴重者可兼見眉毛、腋毛、陰毛等脫落,這稱為「普禿」。

    至於恢復過程,大多是先由細軟灰白的毛髮長出,漸漸變黑變粗,然後恢復正常。部分患者約半年至一年後可自愈。


    白髮
    白髮指全部或部分毛髮變白,也稱「毛髮早白」,多與先天遺傳性因素及臟腑失調有關,至於因生理性老年衰老而白髮則不在此討論。然而,青少年白髮一些無礙健康,一些則為疾病表現,多見於血熱、情志抑鬱、中老年精血虧虛者。


    黃髮
    黃髮指頭髮枯萎變黃,乾燥脆裂。然而不同的黃種人,髮色可分為黑色、棕黑色、棕黃色,若頭髮呈濃密潤澤都屬於正常生理現象。若頭髮焦黃無光澤欠柔潤,多為血熱,亦可見於脾胃虛弱及氣血虧虛者。


    護理調攝: 
    • 注意休息,不可過度勞累,保持情緒平穩,切忌煩惱憂鬱動怒
    • 飲食營養均衡,不可偏食,可酌量多吃紫菜、核桃、黑芝麻等食物
    • 不可用鹼性太強的洗髮露,要用溫水洗髮。若脫髮較嚴重,不宜洗髮過頻
    • 用風筒吹髮時,盡量避免溫度過高及遠離髮根毛囊部位
    • 盡量避免染髮及電髮,避免過度曬太陽,以減少對頭髮及髮根的損害
    • 適量運動增強體質
    • 若因其他原發性疾病而引致脫髮白髮,如貧血、月經過多、慢性消耗性疾病等,應積極治療疾病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