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10月25日星期六

中醫美容:教您看看面色唇色及眼神

曾有病人問過筆者一個挺有趣的問題:當中醫是否懂得看面相?
 
筆者跟她說,中醫的確懂看一點點,不過看的「面相」是反映人體的生理病理的狀態,臟腑氣血健康的情況,因為在中醫四診望聞問切當中,以望為首要,尤其是面色眼神,主要為其氣色形態,顏色光澤等。至於問姻緣財運事業等運程,筆者則愛莫能助了!
 
望面部
主要分為面形及面色:
  • 看面形:
    • 面形消瘦-脾胃不足,氣血失養,心脾兩虛,肝腎不足,陰精虧損
    • 面形臃腫-氣虛氣鬱水停
 
  • 看面色:
可看面部的顏色與光澤,反映臟腑氣血狀態。正常面色為紅潤光澤,至於因應種族及季節的不同,面色可分為偏白,偏黃;亦有因陽光日曬過多,婦女懷孕時發生面部生理性色素沉著,面色為偏黑
    • 面色晃白
面部缺乏血色而發白。陽氣虛則面色晃白而虛浮,神疲倦怠,形寒肢冷,自汗,小便清長,唇舌色淡;陰血虧虛則面色淡白,頭暈眼花,心悸失眠,健忘,手足麻痹,月經量少,唇舌色淡
    • 面色萎黃
面部黃而無光澤晦暗,多為虛証及濕証。
      • 脾胃氣虛,營血不足-面色萎黃,食欲不振,餐後腹脹,肢重疲倦,大便不調,頭髮稀疏黃軟,口唇色淡
      • 脾虛不運,水濕內阻-面色萎黃浮腫,四肢沉重,大便爛尿少,形體臃腫,女子帶下量多
      • 貧血者-面色萎黃,頭髮枯黃,手足麻木,指甲薄脆,月經量少
 
    • 面色晦暗偏黑
多為腎虧及瘀血內阻。
      • 腎陽不足-面色晦暗,腰膝酸軟,耳鳴耳聾,形寒肢冷,小便清長,大便稀爛
      • 腎精虧損-面色黑,耳朵焦乾,皮膚乾枯,形體消瘦,脫髮牙齒鬆動,口乾咽燥,五心煩熱
      • 瘀血內阻-面色黑,皮膚乾燥粗糙瘙癢脫屑,頭髮乾枯無光澤,月經不調,唇舌瘀暗
 
望眼睛
  • 眼神
眼睛正常為黑白分明,光彩清澈,有神,目得精血濡養則滋潤有眼淚,視物清晰,目得陽氣溫養則目有光彩,眼神明朗;目視無神主虛,精血虧虛及陽氣虛弱
  • 目色
    • 眼胞晦暗多為腎虧
    • 眼胞青色,脾胃有寒
    • 眼上下有青筋多為勞累精神不足,睡眠質素較差
    • 目眦淡白,眼睛無神為血虛
    • 眼白淡紅色為虛熱;眼白淡黃為脾虛泄瀉或有積滯
    • 肥大目黃為腸胃積熱;面白目黑為血脈空虛

  • 目形
    • 胞瞼腫脹,可為生理性衰老,皮膚鬆弛而致眼袋。上瞼腫脹為脾虛;下瞼腫脹為脾虛不運,水濕內停,老人腎氣不足
    • 上胞下垂,眼皮下垂,難以抬舉,先天性多為雙眼同病,多是遺傳或發育不良引起;後天性多為單側發病,多為創傷性或脾氣虛弱,中氣下陷,升舉無力,多為起病緩慢,上胞緩慢下垂,逐漸加重,仰視須仰首提眉,久則額部皺紋加深,甚則要用手提起眼瞼,才能視物,伴全身四肢乏力,怕冷氣短,下參見重症肌無力患者
    • 眼皮跳,為眼皮頻跳,牽及眉部,不能自主控制。一為視物過久後或失血過多後,肝血虧虛不能濡養眼瞼而生風(血虛生風),可伴眼乾澀痕癢,眩暈乏力,面色淡白等血虛症狀;一為因飲食勞累傷及脾胃,眼瞼屬脾,脾胃氣虛則不能制約眼瞼而無力,故眼皮頻跳,伴食少倦怠,短氣乏力。

望口唇
健康的人其口唇為紅潤豐滿,潤澤柔軟。以下口唇的顏色光澤形態為病理性:
  • 口唇色淡無光澤-血虛,陽虛血寒
  • 口唇薄鮮紅色-陰虛火旺,若色深紅者為實熱內盛
  • 唇色紫暗或有瘀點-心陽不振,瘀血內阻
  • 口唇色紅乾燥焦裂或出血-外感燥熱之邪,陰虛火旺
  • 口唇紅腫-脾胃熱盛,熱邪入侵,多食辛辣食物引起
  • 口唇萎軟不飽滿-脾胃傷,氣血生化不足

2014年10月18日星期六

您屬於哪種體質及體型?

人體的體質及體型除了因應高矮肥瘦及不同種族國籍而有所不同之外,亦受個人飲食及生活習慣影響。

此外,中醫認為可從人體的五官頭面毛髮,精神體態,飲食排泄,性格情緒等各方面分辨出不同體質及體型,分別包括:平和型、陰虛型、陽虛型、痰濕型、濕熱型、氣虛型、血瘀型;肥胖(脾虛痰濕,脾胃實熱,氣滯血瘀,脾腎陽虛,陰虛內熱),消瘦(脾胃氣虛,胃火熾盛,氣血虛弱,肺陰不足,氣滯血瘀,肝腎陰虛)。

不同體質之分別:
  • 平和型
  • 肥瘦勻稱,健壯,頭髮茂盛長而黑色,面色紅潤,目光有神,鼻色明潤,嗅覺通利,口唇紅潤,四肢有力,耐受寒熱,性格多平和而開朗,胃口好,二便正常。
    • 陰虛型
    • 體型瘦長細小,面色偏紅或顴紅,面部常有烘熱感,眼白紅絲較多,常眼乾,鼻乾時流鼻血,口乾咽燥,喜冷飲食,唇紅微乾,肢體怕熱或手足心熱,性情急躁易怒,大便乾或便秘,小便短赤。
      • 陽虛型
      • 體型肥胖,頭髮易落,面色晃白無光澤,膚色柔白,眼胞晦暗,鼻頭冷或色青,口淡,手足不溫,腹部背部怕冷,倦怠,性格多沉靜內向,喜食偏熱食物,大便偏爛,小便清長。
         
      • 痰濕型
      • 體型肥胖,面色淡黃而暗,膚色白滑,鼻部色微黑,口黏膩或甜,肢體不爽或身重,嗜酒茶肥甘厚味,大便時黏滯不爽,小便時混濁。
         
      • 濕熱型
      • 體型肥瘦均見,面油面垢較多,易生粉刺痤瘡,膚色偏黃,鼻有油澤,鼻孔微乾,口乾苦,煩悶怕熱,性格急躁易怒,喜食肥甘厚味食物,大便燥結或黏滯,小便短赤。
         
      • 氣虛型
      • 多為瘦人,頭髮無光澤,面色偏黃或晃白,膚色偏黃,目光少神,鼻色淡黃,口淡唇色無光澤,易神疲乏力,耐受寒熱力差,多喜靜,懶言,食少不消化,或喜甜食,大便正常或有便秘,但不乾結,或大便不成形,大便後仍有不盡感,小便正常或偏多。
         
      • 血瘀型
      • 多為瘦人,頭髮易脫落,面色黑或面頰部見紅絲,膚色偏暗,或見紅點,斑痕,皮膚粗糙,眼眶黑暗,鼻部色暗,口乾但不欲吞嚥,口唇淡暗紫,伴有疼痛時可見紅斑結節,性格抑鬱或急躁。 

      不同體型的分別:

      肥胖:

      • 脾虛痰濕
      多見於中年女性,體胖臃腫,身體沉重,懶於活動,面部浮腫,面色無光澤,胃口差,腹脹,大便稀爛,頭昏脹,倦怠,女性白帶較多。
      • 脾胃實熱
      多見於青壯年,形體健碩肥胖,肌肉結實,面色紅潤,經常感到飢餓,口乾舌燥,大便秘結,易於上火及患有高血壓。
      • 氣滯血瘀
      多見於女性,形體肥胖,性情急躁易怒,月經不調,大便偏乾。
      • 脾腎陽虛
      肥胖,肌膚鬆軟晃白,畏寒怕冷,神疲喜靜,足跟痛,脫髮,性功能下降。
      • 陰虛內熱
      肥胖,易上虛火,面時有烘熱感,頭暈眼花,心煩失眠,頭脹頭痛,腰膝酸軟,五心煩熱,耳鳴煩躁。


      消瘦:
      肌肉瘦削,體重過輕,形體單薄,體質較虛弱。
      • 脾胃氣虛
      形體瘦削,肌肉鬆軟,食欲不振,食後腹脹,大便稀爛,倦怠乏力,少氣懶言,面色萎黃。
      • 胃火熾盛
      消瘦,多食易飢,渴喜冷飲,心煩口臭,口腔潰瘍,牙齦鮮紅,大便乾結,小便短赤。
      • 氣血虛弱
      消瘦,面色萎黃,口唇色淡,指甲頭髮乾枯無光澤,抵抗力差,易於感冒,失眠心悸,倦怠懶言,頭暈眼花。
      • 肺陰不足
      女性多見,形體瘦削,頸長肩削,胸廊扁平不充,性格抑鬱內向,五心煩熱,顴紅,口乾咽燥,月經不調。
      • 氣滯血瘀
      女性多見,形體消瘦,痛經,月經不調,平素易怒,抑鬱心情不暢,胃口差腹脹,大便秘或大便爛。
      • 肝腎陰虛
      多見於中老年人,消瘦,頭暈目眩,易患上高血壓,腰膝酸軟,失眠多夢,小便短赤,大便乾結。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 您屬於哪種體質及體型?


      2014年10月11日星期六

      面癱是中風的先兆嗎?

      早前有報導指某女藝人患上面癱,明顯影響了儀容及其工作,亦令她十分擔心自己是否中風及本病能否醫治等等。不論是面神經炎或中風所致的面癱也好,應於發病後及早醫治,以免延誤病情。筆者於本文主要討論面神經炎所致的面癱,以中醫角度簡述本病的治療對策。
       
      面癱又稱「口僻」,「口喎」,意思為患者的口眼向一側歪斜,面部表情肌活動障礙。不過,面癱不一定是中風的先兆,因為面癱主要分為兩種,一種是周圍性面癱,另一種是中樞性面癱,前者多為單純性面部肌肉呆滯,咀角與眼裂歪斜,四肢活動自如;後者則由於病及腦血管中樞神經,常伴有偏癱的中風表現。兩者分別如下:
       
      周圍性面癱 VS 中樞性面癱


       

      周圍性面癱

      中樞性面癱

      病因

      急性非化膿性莖乳突孔內的面神經炎,面神經麻痹;面部受冷風侵襲;發生於同側面神經核下;多見於青壯年

      腦血管疾病或腦腫瘤引起;發生於對側面神經核上;多伴中風發病史,

      症狀表現

      發病突然,初起耳後疼痛,繼而單側表情呆滯,面部表情肌癱瘓而出現額紋消失,眼不能閉合,露睛流淚,不能鼓腮,吹口哨,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流口水,咀角歪向健側,進食時常留有食物殘渣在齒頰間,亦可出現患側舌前2/3味覺減弱及聽覺過敏。

      伴有一側上下肢體癱瘓。肌肉癱瘓僅見於面部下半部,意思為皺額,蹙眉,閉眼無障礙,只表現為鼻唇溝變淺,口角下垂流口水,咀角歪向健側,不能鼓腮,吹口哨,而且多伴有語言不利,口齒不清等
      其實面神經(Facial Nerve)為腦神經第七對(CNVII),除了控制掌管臉部表情的肌肉之外,還與舌頭的前端2/3的味覺及來自耳朵的體感覺有關。當風寒之邪入侵,可導致面神經血管痙攣,缺血水腫,使面神經受壓,缺乏營養供給,引致神經變性而致病,亦有因病毒感染引起急性非化膿性炎症所致。
       
      發病第一周是黃金治療期,中醫治療處理的手法多採用針灸配合中藥,治則以舒筋通絡,活血化瘀,袪風散邪為主,常用選取穴位包括:
       
      • 印堂穴-在額部,在兩眉頭之間
      • 攢竹穴-面部眉頭凹陷中
      • 陽白穴-前額部,瞳孔直上,眉上一寸凹陷處
      • 迎香穴-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
      • 下關穴-面部耳前方,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張口時下頜骨前移,凹陷則消失
      • 地倉穴-在面部,口角外側,瞳孔直下
      • 頰車穴-在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寸,上下齒咬緊時咬肌隆起,按之凹陷處
      • 風池穴-在項部枕骨下,斜方肌與胸鎖乳突肌上端間的凹陷 
      • 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

      若果病程日久,可因患側面部癱瘓的肌肉出現攣縮的情況,咀角反而偏向患側,面頰肌肉間歇性不自主跳動,此為「倒錯」現象。這種情況較難根治,而且針灸取穴及治則亦有所不同,應當注意。

      預防調攝:
      • 避風寒,注意保暖
      • 多休息,以免過勞
      • 注意保護眼睛,帶眼罩和滴眼藥水,以防結膜角膜發炎
      • 患側面部按摩熱敷
       

      2014年10月4日星期六

      中醫美容:不同性質的皮膚分類

      中醫美容除了著重臟腑氣血陰陽的調和之外,其實治療時亦會參考一些現代醫學皮膚的知識,最常提及是不同性質的皮膚分類,相信一些讀者對日常皮膚護理都有一定認識吧!尤其是逛街時途經多種不同品牌的護膚品及化妝品商鋪時,總有一些售貨員或推廣員向您介紹不同產品針對不同皮膚性質,還提供免費皮膚測試及評估云云。

      有見及此,筆者嘗試於本文向讀者簡述從中醫角度分析不同皮膚性質及臨床症狀表現及辨証分類,不過請謹記必要時需咨詢中醫師,勿胡亂服用中藥啊!

      • 中性皮膚
      皮膚紅潤,且有光澤,不油膩不乾燥,細膩光滑,富有彈性,厚度適中飽滿,無粗大毛孔。對氣候變化不敏感,適應性強,較少患上皮膚疾患。中性皮膚多見於尚未發育成熟的少年及身體健康的成年人,反映了健康的臟氣血,陰陽平衡,五臟協調,氣血暢達,情緒平穩,飲食調節,二便通暢,機體功能正常。

      • 乾性皮膚
      皮膚細紋明顯,膚色或淡或暗,欠缺滋潤,無彈性無光澤,皮膚薄而乾燥,易生皺紋而早衰,容易皸裂,不耐風吹日曬,易生色斑及過敏起皮屑,多見於女性。

      可見三種分型:
        • 氣血虛弱-皮膚色淡,晃白乾燥,頭髮稀疏黃軟,口唇指甲無光澤,形體消瘦,抵抗力差,易於感冒,神疲乏力等。
        • 氣滯血瘀-性情抑鬱內向,皮膚乾枯,頭髮乾燥,面容憔悴,胸脅脹滿,喜嘆氣,月經失調,胃口不佳,口苦,胃脘疼痛,易生色斑等。
        • 陰虛火旺-性情急燥,面色晦暗乾燥,口唇偏紅,形體消瘦,頭髮脫落乾燥,睡眠差,口乾咽燥,手足心熱,大便乾結,小便偏黃等。

      • 油性皮膚
      皮脂分泌過多,皮膚油膩不爽,油光滿面,尤以額,鼻,下巴部為明顯,毛孔粗大,膚色較深,皮膚較厚,彈性良好,較少皺紋,毛髮濃密,耐冷熱耐曬,季節適應性強,毛囊口時有粉刺,易生痤瘡及感染。

      可見三種分型:
        • 脾胃健運-皮膚油膩,春夏尤甚,身體健康,形體豐滿壯實,胃口好,喜食濃味食物,大便調等。
        • 脾胃濕熱-皮膚垢膩不潔,素體陽盛,痰濕內蘊,形體豐滿,喜食濃味肥膩食物,食量大,常伴有胃腸功能紊亂,口腔反覆潰瘍,口臭體臭,腹脹,帶下黃黏,小便黃赤,大便不爽等。
        • 肝氣鬱結-面色晦暗油膩,情緒容易緊張,口乾口苦,胸脅脹痛,胃口不佳,睡眠差,大便乾結,月經不調等。

      • 敏感性皮膚
      皮膚乾燥或油膩,偏乾則皮膚較薄,偏油則皮膚較厚,粗糙瘙癢,易脫皮屑,亦同時兼有一些過敏症狀如哮喘,鼻敏感,濕疹等,皮膚怕風怕曬,易癢。因此,盡量避免使用化妝品,鹼性過強的洗面膏,洗髮露及沐浴露,各種揮發性的用品等,以減少致敏原。

      可見三種分型:
        • 濕熱內蘊-飲食不節,嗜酒或過食辛辣刺激,魚腥發物,傷及脾胃,濕熱內蘊,可見皮膚油膩痕癢不爽,粗糙,易於過敏,大便不調。
        • 血虛風燥-氣血虛弱,膚色晃白,皮膚薄而乾燥,血管顯露,形體消瘦,大便偏乾。
        • 瘀血內阻-膚色晦暗,皮膚乾燥瘙癢,易脫皮屑,口唇指甲瘀暗無光澤,皮膚粗糙不光滑。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不同性質的皮膚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