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4年8月16日星期六

一「瀉」千里怎麼辦?(泄瀉)

所謂「病從口入」,很多時患者泄瀉是因為進食了一些不潔食物,或進食過多油膩生冷辛辣食物而致病,亦有部分患者因情緒壓力或工作繁忙,造成腸胃道功能障礙等。那麼,臨床治療時「止瀉法」是否貫徹始終的方法?中醫中藥如何治療處理泄瀉呢?

泄瀉的定義:
患者排便次數增多,大便稀爛,甚至瀉出如水樣可診斷為泄瀉。其實,中醫還將泄與瀉從發病程度上以作分別:大便稀爛而情況較緩者為泄;大便清稀如水而直下量多者為瀉。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以夏秋季多見。此外,出外旅遊時水土不服、小兒消化系統發育未成熟及婦女經前或經行期間亦容易出現泄瀉。

泄瀉 vs 痢疾:
臨床診症時,要注意患者是否患上痢疾。痢疾 (Dysentery) 是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可分為細菌性痢疾及阿米巴痢疾。其症狀表現為腹瀉腹痛、里急後重(患者感覺急需大便而無法順利排出)、膿血黏液樣大便,大便量較少,且次數一天可達10-20次,可伴發熱,其發病情況較泄瀉嚴重,可見結腸潰瘍、中毒、敗血症或休克等症狀,必要時需送院治理。

中醫著重寒熱虛實與臟腑辨証:



  • 寒証表現:大便清稀,排出不消化物
  • 熱証表現:大便色黃而臭,瀉下急迫,肛門灼熱
  • 虛証表現:瀉下腹痛且急迫拒按,瀉下痛減
  • 實証表現:腹痛不甚,喜溫喜按,疲倦怕冷,病程較長

從中醫角度,診斷泄瀉時要分別寒、熱、虛、實,而病變臟腑則主要為脾、胃、大腸、小腸等,其主要發病機理為脾虛濕盛而致脾胃功能障礙。

除了症狀表現,亦可從發病情況及病程長短以分別暴瀉與久瀉:
  • 暴瀉(發病較急,病程較短):
    • 感受外邪
      • 風寒寒濕(大便清稀水樣,腹痛腸鳴,惡寒發熱,鼻塞頭痛)
      • 暑濕濕熱(大便色黃而臭,瀉下急迫或不爽,腹痛肛門灼熱,煩熱口渴)
    • 食滯腸胃(傷食証)(大便酸腐臭,瀉後腹痛減,伴有不消化物,腹脹噯氣,食欲減少) 
  • 久瀉(發病緩慢,病程較長,反覆發作):
    • 肝鬱脾虛(情緒緊張時腹痛腸鳴泄瀉,平時胸脅脹悶食少,噯氣矢氣頻)
    • 脾胃虛弱(大便時稀時瀉,伴不消化物,進食油膩後大便次數增加)
    • 腎陽虛衰(多在五更黎明之前泄瀉,腹痛腸鳴而瀉,瀉後痛減,形寒怕冷)

中醫治療泄瀉時不會只用止瀉法,要分別初期及後期:
  • 初期暴瀉時,不可用補益固澀止瀉藥,以免邪氣閉固難以袪除
  • 後期久瀉時,不可用過多利水藥,以免流失過多津液水分令患者虛脫

護理調攝:
  • 注意個人飲食衛生,進食清淡及易消化食物,並配合少食多餐以助腸胃功能逐步恢復
  • 可選擇半流質或流質食物,避免進食刺激性或易引致腹脹的食物
  • 多休息以調養精神,注意保暖,適當補充水分及電解質
  • 加強護理肛門皮膚黏膜因泄瀉引致的損傷
  • 日常做適量運動以增強體質

新報副刊專欄:【中醫有理】一「瀉」千里怎麼辦?

沒有留言:

發佈留言